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水月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水月洞在象鼻山的象鼻和象腿之間。距今約1.2萬年前, 地殼抬升, 灕江縮小, 加速了水月洞的發育, 形成一個東西通透的圓洞。

中文名:水月洞、位置:桂林灕江象鼻山、面積:約150平方米、長:17米、寬:9.5米、高:12米、形成時間:距今約1.2萬年前

簡介

水月洞洞口朝陽,亦名朝陽洞。但洞在水上,如明月浮水,十分形象,所以水月之名,一直沿用至今。「象山水月」是桂林山水一大奇景。宋薊北處士《水月洞》詩云「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還流」。象山的水月與隔江的穿山月岩相對,一懸於天,一浮於水,形成「灕江雙月」的奇特景觀。水月洞洞口朝陽, 亦名朝陽洞。但洞在水上, 如明月浮水, 十分形象, 所以水月之名, 一直沿用至今。

「象山水月」是桂林山水一大奇景,文人學士屬文賦句,莫不嘆為觀止。宋薊北處士《水月洞》詩有「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還流」之句, 細緻刻畫了天上、洞中, 水底月亮相互輝映的奇蹟。

象山的水月與南望的穿山月岩相對,一懸於天,一浮於水,形成「灕江雙月」的奇特景觀。在象鼻山的象鼻和象腿之間。距今約1.2萬年前,地殼拾升,灕江縮小,加速了水月洞的發育,形成一個東西通透的圓洞。

長17米,寬9.5米,高12米,面積約150平方米。《象山記》載,「有石穴一,彼此可以相望,形圓而長,其半入於灕水中,水時高時下,故其穴亦時有大小」。

宋代在洞中建朝陽亭,清代改稱得月樓,已廢。洞內有張孝祥《朝陽亭詩並序》、范成大《復水月洞銘》、陸游詩稿手札等摩崖石刻50餘件。[1]

圖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