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章郡
豫章郡, 中國古代的郡。
楚漢之際置。治所在南昌縣(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市區)。西漢後期隸屬於揚州刺史部。漢末,孫權釐豫章郡置廬陵郡、彭澤郡、鄱陽郡。西晉後轄境逐漸縮小。隋唐時改豫章郡為洪州,明清時又改為南昌。
目錄
郡名起源
豫章,一作豫樟,本為木名。《左傳》:「抉豫章以殺人而後死。」杜預註:「豫章,大木」。《史記》引司馬相如子虛賦:「其北則有陰林巨樹,楩枏豫章。」張守節正義:「按溫活人云:豫,今之枕木也。章,今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枕、章乃可分別。」另說豫章即樟木。《後漢書》王符傳:「今者京師貴戚,必欲江南檽梓豫章之木。」李賢註:「豫章即樟木也[1]。」
沿革
西漢
豫章郡,漢書但云「高帝置」。周振鶴認為是高帝初年分廬江郡所置。高帝五年(前202年)以英布為淮南王,置淮南國,領衡山、九江(包括後來的六安國)、廬江、豫章四郡。十一年,英布反,立皇子劉長為淮南王。文帝七年(前173年)淮南國除,四郡屬漢。十二年,徙城陽王劉喜為淮南王。十六年(前164年)劉喜還封城陽,以廬江、豫章二郡為廬江國,封淮南厲王劉長之子陽周侯劉賜為廬江王。景帝四年(前153年),徙廬江王劉賜為衡山王,廬江國除,復置廬江、豫章二郡。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於江北新置廬江郡,廬江郡江南故地分屬於豫章郡、鄣郡。
東漢
王莽時改稱九江。永元年閒,增置三縣:臨汝縣、建昌縣(分廬陵置)、石陽縣(分海昏置)。永和五年(140年),豫章郡領二十一縣:南昌、建城、新淦、宜春、廬陵、贛、雩都、南野、南城、鄱陽、歷陵、余汗、鄡陽、彭澤、柴桑、艾、海昏(侯國)、平都(侯國,即西漢時安平侯國)、石陽、臨汝、建昌。有406496戶,1608906人。靈帝時又釐置數縣。獻帝時,孫策分廬陵、雩都等縣置廬陵郡,建安中,又釐置彭澤郡(旋廢)、鄱陽郡。
魏晉南朝
三國吳以後轄境縮小,大致當今江西省彭澤、星子、永修、南昌、豐城、新干、安福等市縣以西地區。南朝陳時僅有今江西錦江流域、南昌、樟樹兩市地。
西晉太康中,豫章郡領十六縣:南昌、海昏、新淦、建城、望蔡、永修、建昌、吳平、豫寧、彭澤、艾、康樂、豐城、新吳、宜豐、鍾陵。晉惠帝永興元年(304年),彭澤縣改屬尋陽郡。後又省海昏、宜豐、鍾陵三縣。
隋唐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平陳,廢豫章郡,其地屬洪州。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改洪州為豫章郡。豫章郡領四縣:豫章、豐城、建昌、建城。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平林士弘,改豫章郡為洪州。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洪州為豫章郡。豫章郡領六縣:豫章、豐城、高安、建昌、新吳、武寧。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復改豫章郡為洪州[2]。
視頻
豫章郡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2013年03月29日_南昌觀天廬藏書樓應宗強,新浪博客, 2013-3-29
- ↑ 大唐故嚴府君墓志銘,道客巴巴,201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