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德干
贾德干爵士(Sir Alexander George Montagu Cadogan,1884年|11月25日|1968年|7月9日),英国资深外交官及公务员,1934年至1936年任英国驻华大使,1938年至1946年任外交部常务次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1946年至1950年出任首任英国常驻联合国代表。
贾德干在1908年加入外交部,1923年起任国际联盟司司长,任内支持和推动国联的裁军计划,并于1930年起兼任国联裁军委员会委员,以及于1932年率英方代表团出席日内瓦会议商讨裁军,但因为九一八事变和法西斯力量抬升等因素,会议成果有限。1934年出,贾德干出任英国驻华公使、1935年改任大使,任内与国民政府和蒋中正委员长等人建立良好关系,并就对华经济援助和贷款等议题与国府展开谈判。1936年,他调返外交部本部,1938年起出任外交部常务次官,在外交事务上获得历任首相和外相的信任,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参与制定英国的外交策略。
虽然贾德干曾于1938年支持英揆张伯伦与希特拉签订《慕尼黑协定》,但1940年邱吉尔接任首相后,他仍继续多次出席战时内阁会议,就外交事务提供意见,还多次跟随邱吉尔等人参与盟国的会议。在1943年的开罗会议当中,他代表英方参与草拟《开罗宣言》,期间建议将宣言内东四省和台湾等地“归还中华民国”的字眼,修订成“当必由日本放弃”,有关建议受到中、美代表反对,最后作罢。二战后期,他参与筹组联合国,是联合国创立的关键人物之一,并且在1944年以英方首席代表身份出席敦巴顿橡树园会议,以及于1945年的三藩市会议见证《联合国宪章》签署。工党艾德礼政府在1945年上台后不久,他旋于1946年获任命为首任英国常驻联合国代表,至1950年卸任,结束近42年的外交生涯。
退出外交部后,贾德干自1951年起出任苏伊士运河公司董事,1952年获英揆邱吉尔委为英国广播公司董事局主席,然而,他为免在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产生利益冲突,被迫在1957年初辞去两家公司的职务。贾德干在1968年逝世,他在身后1971年出版的日记是研究二战历史的重要一手史料[1] 之一。
外交生涯
驻外及国联时期
贾德干为考入外交部,曾经专心进修各种语言。1908年10月,他在外交部招聘试名列第一,获得聘用,随即于翌年1月派往英国驻鄂图曼帝国(土耳其前身)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堡前身)大使馆任使馆馆员。贾德干在1910年9月获津贴学习土耳其语,并获擢升出任三等秘书,但在1912年调回伦敦外交部本部,至1913年4月被调往英国驻奥匈帝国(奥地利前身)维也纳大使馆。当时巴尔干半岛地区危机四起,局势不稳,在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遇弑后,更触发奥匈在同年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拉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幔。至于英国调停不果后,在8月12日向奥匈宣战,贾德干则在8月14日由维也纳撤返伦敦。
一战期间,贾德干都在外交部本部供职,1915年6月起任初级文员,及后自1919年1月至1920年3月出任外交部政务次官塞西尔•哈姆斯沃思(Cecil Harmsworth,后为哈姆斯沃思勋爵)的私人秘书,随后升任外交部一等秘书。贾德干在1923年起任国际联盟司司长,任内多次随外交部高官到日内瓦出席国联会议,获得外交部及国联的信赖。他复于1926年获勋CMG勋衔,1928年获驻外使馆参赞衔,以及在1932年6月获CB勋衔。
贾德干曾建议英国应派常驻代表到国际联盟,以便英政府能有更大程度的参与,此外,他支持和推动国联的裁军计划,并于1930年起兼任国际联盟裁军委员会委员。在历任外相奥斯丁•张伯伦爵士(1924年-1929年在任)和阿瑟•亨德森(1929年-1931年在任)推动下,国联的裁军进程原本有一定进展,可是1931年9月九一八事变后,日本进军中国东三省,对各国裁军进程构成一大打击。九一八事变四个月后,贾德干率英国代表团在1932年出席日内瓦会议,与美国、苏联和德国等商讨进一步裁军计划,但会议进展有限。贾德干一度因外务次官安东尼•艾登在1933年推出新一轮裁军方案而受到鼓舞,但裁军的希望旋于同年希特拉上台后破灭。在1933年底,贾德干曾获推荐出任国联秘书长或但泽高级专员,但有感国联裁军无望而婉拒推荐。
目录
生平
早年生涯
贾德干1884年11月24日生于英国伦敦,是第五代卡多根伯爵(5th Earl Cadogan,1840年5月12日-1915年3月6日)与第一任妻子碧翠丝•珍•克雷文女爵(Lady Beatrix Jane Craven,1844年8月8日-1907年2月9日)所生的幼子,对上有两名胞姊和六名兄长。
贾德干1897年入读伊顿公学,期间曾任校外寄宿生(Oppidans)领袖、伊顿学会主席、以及《伊顿公学纪事报》编辑。1903年,他考入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主修历史,1906年在历史考试取得二级荣誉成绩,1908年获文学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