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

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

圖片來自mocc

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Jockey Club Museum of Climate Change,縮寫MoCC)是香港沙田馬料水的一所氣候博物館,為全球首間以氣候變化為主題的博物館。博物館初期由香港中文大學轄下的賽馬會地球保源行動所籌辦,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款設立。博物館位於香港中文大學康本國際學術園8樓,於2013年12月16日開幕。

博物館館內藏有大量李樂詩從世界各地收集珍藏,設有介紹極地氣候環境保護科技等常設展覽,並不定期設有專題展覽項目。博物館同時提供館外進行的生態導賞,向遊客實地介紹不同的環保設備及措施。

目錄

歷史

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探險家李樂詩早於20世紀80年代開始關注氣候問題,她在1987年跟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轄下考察隊到南極考察時,產生在香港設立極地博物館的想法,希望籍此向香港人介紹氣候問題的嚴重性,以及吸引青少年投身自然科學研究。李樂詩在1991年於南極遇險,更令她覺得此事刻不容緩,急需設立博物館整理資料給下一代。李樂詩及後在1997年創立極地博物館基金並擔任基金總監,並曾考慮工業大廈新界小型屋宇及學校等作為博物館選址[1],然而均告失敗,並曾打算放棄計劃。

直至李樂詩在2010年於香港中文大學演講,當時作為聽眾的中大校長沈祖堯得知此事後予以支持,並成功邀請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撥款設立博物館。中大為博物館選址康本國際學術園8樓,面積約800平方米。博物館採用了綠色建築模式建造,包括採用自然採光、遮陽隔熱裝置及節省電源設施等。合作計劃「賽馬會地球保源行動」於2012年6月1日正式開展[2],博物館並於翌年12月16日正式開幕,並冠上主要贊助機構香港賽馬會的名稱,全名為「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

博物館開幕時,李樂詩表示博物館可以宣傳氣候保育,以及培養新的科研人才。沈祖堯則渴望博物館可以為大眾提供氣候變化資訊及推動香港的可持續發展。時任香港政府環境局副局長陸恭蕙認為環境局及大學可以透過博物館加強合作,促進香港環境保護事務發展。

合作計劃「賽馬會地球保源行動」在2016年完成後,賽馬會再於2017年撥款推行「賽馬會中大氣候行動」三年計劃支持博物館的運作及發展。

常設展覽

博物館位於香港中文大學康本國際學術園,鄰近馬料水交通樞紐大學站。而中文大學馬料水校園本身亦靠山面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適合以博物館為基地舉辦生態活動。

博物館設有四個常設展覽廳,連同專題展覽部分共佔地約800平方米。四個展區分別為「極地廊」、「衛星遙感及環境監測」、「香港中文大學的創新研究」及「香港賽馬會環保天地」。博物館安置超過100件與氣候變化全球暖化有關的展品,包括動植物實物、複製品、標本、工具及各式影像等。展覽內包括李樂詩所拍攝逾四萬張照片及影片[3],當中有部分需負上危及性命的風險前往極地拍攝,成本也十分高昂。同時,博物館引入超過50台多媒體裝置,方便參觀者理解世界各地的氣候變化問題及研究成果。

同時,博物館就常設展覽設立網上虛擬導覽,讓公眾可以在互聯網上瀏覽博物館的資訊、展品及相關解說。

極地廊

極地廊展區場景設計為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破冰船雪龍號,同時展示雪龍號的模型以示展品的來源及它對中國極地科研的象徵意義。展區安裝了一個長13米的大型投影屏幕,配合甲版設計、空調模擬極地寒風效果、北極熊模型及冰川融化地面投影,讓參觀者猶如置身現場。屏幕主要播放雪龍號在2008年北冰洋考察時發現的氣候及生態轉變片段,包括北冰洋破紀錄高溫引致北極熊罕有地在船旁覓食,藉此讓參觀者了解氣候變化帶來的氣候及生態等環境問題。

展區展示李樂詩私人捐贈的展品,而展品大部分均從南極、北極珠穆朗瑪峰蒐集。眾多的展品包括動植物化石和標本,例如南極的皇帝企鵝蛋、北極的海豹皮和珠峰的西藏菊石,以及極地考察所用到的工具及儀器。同時展區亦複製了一個李樂詩在南極科學考察站的房間,讓大家了解考察人員的生活實況[4],並同時展示一些極地考察的生活用品和紀念品。與此同時,展區設有戶外工作中的李樂詩一比一模型,展示極地考察人員的工作服飾。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向博物館贈送一塊在侵蝕作用下成風鈴石的巨型南極石作展覽之用。由於南極洲上的物件受南極條約體系規限而不可隨便帶走,所以李樂詩視這罕有的南極風鈴石為「鎮館之寶」。

衛星遙感及環境監測

衛星遙感及環境監測展區場景設計為香港中文大學山頂的衛星遙感地面接收站控制室,目的是讓遊客可以模仿監測人員,觀察香港、華南地區南中國海的各種氣象、海洋及地質變化等地理信息及衛星圖片,展示氣候變化對香港及鄰近地區的實際影響。這些資訊涉及地理信息科學在各環境保護領域的應用,包括空氣污染、海洋油外洩及虛擬地理環境等。

香港中文大學的創新研究

香港中文大學的創新研究展區主要展示中文大學為了針對氣候變化問題而在環境、能源可持續發展等領域的創新研究成果。這個展區展示中大學者在自然科學應用科學社會科學等領域的科研項目。就環境科技方面,展區設有一個電子樹木鑑定系統等技術。能源技術方面,展區備有太陽能電池及以光觸媒氧化分解水製等技術原料及成品展覽。另外,展區亦有證明熱島效應存在的實驗模型,強調可持續城市設計和規劃的重要性。博物館希望參觀者在認識更多研究成品之外,亦可以使遊客略知科技的未來發展。

香港賽馬會環保天地

香港賽馬會環保天地展區內容為香港賽馬會參與的環保項目,以及其慈善信託基金的社區環保項目。賽馬會同時在此區與謝立文合作,以麥兜卡通推廣低碳生活[5]。展區的目標是啟發參觀者開拓環保新思維,在社區發展環保項目。

展區亦安放了由賽馬會提供的多件廢棄馬蹄鐵再造而成的藝術品,以及一個模擬工場,介紹玻璃循環再造成合成磚的過程。

參考文獻

  1. 政壇:首間氣候博物館落戶中大. 東方日報. 2013-12-17 [2016-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2. 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地球保源行動正式啟動. 香港中文大學. 2013-01-03 [2016-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13). 
  3. 氣候變化博物館中大揭幕. 大公報. 2013-12-17 [2016-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4. 參觀了香港首間氣候變化博物館。。。唉。。。. Go Green Hong Kong 香港綠色生活指南. 2014-03-09 [2016-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10). 
  5. 馬會捐助全港首間氣候變化博物館開幕 攜手應對環境挑戰. 香港賽馬會. 2016-08-23 [2016-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