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法
財政法是個經濟、政治類術語。
漢字是民族靈魂的紐帶,在異國他鄉謀生,漢字[1]便是一種寄託,哪怕是一塊牌匾、一紙小條,上面的方塊字會像磁鐵般地吸引着你,讓你感受到來自祖國的親切。因為那中國人的情思已經濃縮為那最簡單的橫豎撇捺[2]。
目錄
名詞解釋
財政法是調整國家財政收支關係的法律規範的總稱。法律意義上的財政可界定為以國家為主體的收入和支出活動以及在此過程中形成的各種關係。
由於財政行為而形成的財政關係可以從很多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如財政收入關係、財政支出關係、財政收支平衡關係;內部財政關係、外部財政關係;財政實體關係、財政程序關係等。根據國家財政活動的範圍,國家財政關係還可分為財政收支管理關係、財政管理權限關係和財政活動程序關係。在國家財政關係中,因籌集和取得財政資金、分配和使用財政資金而在國家與各種社會組織和公民之間發生的財政收支管理關係,是國家財政活動中形成的最主要、最廣泛的社會關係,包括財政收入管理關係和財政支出管理關係。這是財政法調整對象的主要方面。其次,根據憲法的原則規定,需要在中央與地方政權之間劃分財政管理權限,從而形成財政管理權限關係,這是財政法的調整對象。另外,在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的管理活動中所形成的財政活動程序關係,也是財政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般情況下,根據立法的實際和理解的便利,依照財政收支關係內容的不同,財政法的調整對象可以進一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財政管理體制關係。財政管理體制關係是在劃分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行使財政管理權限而發生的財政關係,包括財政立法權限關係、財政收支權限關係、財政管理權限關係等方面。
2.預算管理關係。預算管理關係是國家各級機關在進行預算活動和預算管理過程中所發生的財政關係,包括國家立法機關和政府執行機關、中央與地方、總預算和單位預算之間的權責關係和收支分配關係及其預算活動程序關係。此外,與預算管理關係密切相關的預算外資金管理關係和國家金庫管理關係,也屬財政法的調整對象。
3.稅收關係。稅收關係是國家在稅收徵收、管理過程中所發生的財政關係。包括稅收管理權限關係、稅收征納關係、稅收徵收管理程序關係等。
4.國家信用管理關係。國家信用管理關係是國家作為政權主體在參與信用活動過程中所形成的財政關係。包括國家債務管理關係和財政融資管理關係。
5.財政監督管理關係。財政監督管理關係,是指在國家對國民經濟各部門和各單位的財政活動和財務收支等進行監督制約過程中所發生的監督關係。
6.財政分配的形式,在自然經濟條件下主要是實物和力役,而在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條件下則是貨幣。
與此相關的是,國有資產管理關係僅僅是在國有資產經營預算方面可歸入財政法的調整範圍,而財務管理關係、會計管理關係則不是財政法的調整對象。
財政法的作用
(一)財政法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的作用
1.財政法是規範市場經濟主體、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的重要工具。稅收、預算管理等方面的財政法是規範市場主體活動的重要準則。財政法為市場經濟主體創造公正、公平的競爭環境,通過規範財經秩序,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
2.財政法是調節社會分配、規範財政收支的法律依據。在國家財政分配過程中,財政法以其確定性、穩定性、規範性為調節社會分配提供法律依據。國家依法組織財政收支,以確保實現國家職能;其他分配單位和個人,也要求財政分配法治化,以使他們與國家之間的利益分配格局處於穩定和規範化的狀態。同時,財政法依據公平與效率相結合的原則,通過公平稅負、財政轉移支付等手段,調節社會分配。
3.財政法是發展對外經濟合作關係的重要條件。吸引外資、發展對外經濟合作關係,必須有一個良好的法治環境。財政法中有關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的立法,將我國實際情況與國際慣例相結合,成為促進對外經濟交往的可靠法律保證。
(二)財政法在振興國家財政中的重要作用
1.深化財稅體制改革,規範財稅管理離不開財政法的確認和引導。從某種意義上說,財政體制改革的過程實質上就是財政法的廢、改、立的過程。
2.健全財政職能,理順分配關係,需要財政法的規範。財政職能的健全、完善及其充分發揮作用,離不開財政法的規範、確認和保障。
3.財政法是加強財政監督、維護財經秩序的重要手段。財政法規定財政監督的程序和方法,有利於國家實行多種形式的財政監督,發揮財政監督的重要作用。財政法還通過其鮮明的導向性和承擔責任的確定性來維護財經秩序。
4.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需要財政法的保障。財政作為國家參與國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重要工具和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處於各種利益分配的焦點上,涉及面廣,政策性強,沒有強有力的財政法作保障,財政的宏觀調控作用就得不到充分發揮。
財政法的基本原則
財政法的基本原則,是指貫穿於財政法治建設和財政管理活動全過程的根本指導思想和準則,是財政法本質的具體體現。財政法治建設的各個方面包括財政立法、財政執法、財政司法、財政守法和財政法律監督等環節和一切財政活動都必須以財政法的基本原則為依據。
1.公平與效率相結合的原則
財政分配的公平,主要是指社會公平,包括縱向公平和橫向公平。財政分配的效率,包括經濟效率和社會效率。
公平與效率既具有統一性,也具有對立性,二者必須兼顧。但在實際執行中,又不可避免地要根據一定時期的政治經濟形勢側重於某一方面,同時兼顧另一方面。對於我國這一發展中國家來說,從總體上側重於效率同時兼顧公平,是應有的選擇。
值得注意的是,公平不等於平均。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堅持公平與效率相結合的原則應注意兩方面的傾向:一是要克服平均主義思想,二是收入差距要適度。
2.經濟原則
經濟原則要求我們必須從發展國民經濟中來考慮財政收支;財政收支的方式和數量必須有利於促進經濟的發展。在微觀經濟方面,國家財政充分運用財稅槓桿調節經濟的作用,引導企業開展公平競爭;在宏觀經濟方面,國家財政通過制定財政政策與財政法律、法規,調整國民收入在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的分配比例,以及國家、企業、個人之間的分配比例,制約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
3.財政收支平衡原則
在確定一定時期的財政分配總規模時,一方面要考慮政府實現其各項職能對資金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考慮國民經濟的承受能力,在兼顧量出為入和量入為出的基礎上,確定合理的財政分配規模。在實踐中,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是一對矛盾,而維持財政平衡則是不同歷史時期解決這對矛盾的基本做法。
參考文獻
- ↑ 中國「漢字」從何而來?每個漢字,都是倉頡造出來的嗎?,搜狐,2022-10-01
- ↑ 書寫橫豎撇捺,展示漢字之美,搜狐,202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