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貶謫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貶謫古代職官的情況,涉及署名、官名和官員的職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大體可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古代官吏因過失或犯罪而被降職或流放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貶謫 [1]

意思 古代降職

基本介紹

【釋義】封建時代指官吏降職,被派到遠離京城的地方。

【反義詞】升遷 晉升 晉級 加官 提升

【近義詞】貶斥 貶黜

具體方式

除,任命、授職,一般指免去舊職、授予新職。如文天祥《指南錄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如果是"左除",則是降級授職之意。 賞,是由皇帝特旨頒布,賜予官職、官銜或爵位。如《譚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

擢,既由選拔而提升。課文《海瑞傳》:"是瑞已擢嘉興通判,坐謫興國州判官。"超擢則是越級破格提升的意思。如《譚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銜軍機章京,與楊銳、林旭、劉光第等同參預新政"。

遷,改官。用法較複雜,常見的有三種情況。一是升遷,如《海瑞傳》:"遷淳安知縣。"海瑞由原教諭官提升為知縣。二是改任,相當於轉調原職品級的官職,如《張衡傳》:"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新職太史令與舊職郎中官職級別相同。三是降職,即"左遷"。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即指被降為江州司馬。

徙,改任官職,多指一般的調職。《張衡傳》:"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即說張衡所居官職一直未得到改任。 謫,官吏降級,相當於貶。白居易《琵琶行》:"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

拜,授予官職,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職。《廉頗藺相如列傳》:"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張衡傳》:"公車特徵拜為郎中。" 出,指出京受任。《張衡傳》:"永和初,出為河間相"中的"出",就是指張衡離京任河間王的相。 去,卸職。《張衡傳》:"自去史職,五載復還。"這裡的"去",就是卸職之意。

黜,廢免,革職免官。《屈原列傳》:"屈原既黜,其後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要注意,"黜"與"貶謫"相同,但有區別,貶謫是出自皇帝的詔令,黜有時則是上司對下屬官員的處分,《書博雞者事》中"黜臧使者"的"黜"就是指"台臣"以對"臧使者"的處分。

放,放逐。如《史記·屈原列傳》"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中的"放"就是貶謫放逐的意思。"放"有時也指京官調任外地,如《譚嗣同》"即放寧夏知府,旋升為寧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陟,升遷,指官吏的提升和進用。如諸葛亮《出師表》:"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陟"即指提升和進用。"陟"常和"黜"連用表示人材的進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韓愈《送李盤谷序》:"理亂不知,黜陟不聞。"

奪,罷官免職。如《書博雞者事》"使者遂逮守,脅服奪其官"。

罷,革除官職。《書博雞者事》"又投間蔑污使君,使罷"中的罷是指被革去了官職。

復,恢復舊職。《書博雞者事》中"為復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復"指重新任命,恢復舊職的意思。

歷史典故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贊成》:"﹝ 鄭虔 ﹞由是貶謫十餘年,方從調選,授廣文館博士。"

《明史·張文明傳》:" 文明 止於貶謫,人以為幸。"

秦牧 《藝海拾貝·數字與詩》:" 柳宗元 詩句中如果不是採用了那些數字,他的貶謫流浪、沉鬱蒼涼的感情便未必能表達盡致。"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