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形成
资本形成(Capital Formation) 是西方国家反映固定资本净投资规模的重要指标。一定时期内资本资产 (厂房、设备、车辆等投资品) 的净投资。它等于一定时期内资本资产总投资扣除折旧和其他有形损耗后的新增资本。资本形成是未来生产扩大的基础,对经济发展影响很大。 [1]
目录
简介
发展经济学中资本形成理论的早期开拓者之一纳克斯(Ragnar Nurkse)曾经给资本形成下过一个全面的定义。他说:“资本形成的意义,是指社会不把它的全部现行生产活动,用之于满足当前消费的需要和愿望,而是以其一部分用之于生产资本品:工具和仪器、机器和交通设施、工厂和设备一各式各样可以用来大大增加生产效能的真实资本(Real Capital)。资本形成一词有时被用于包括‘物质资本’(Material Capital),也包括‘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即在技能、教育及健康等方面的投资—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投资形式。”他还补充指出:“资本形成过程的实质,是将社会现有的部分资源抽调出来增加资本品存量,以便使将来可消费产品的扩张成为可能”。 从上述纳克斯的定义可以看出,发展经济学中所谓的资本形成,从广义上讲,包括“物质资本”(现在西方学者多用“Physical Capital”一词代替“Matcrial Capital”一词)和“人力资本”两个方面。但一般习惯上将二者分开论述,通常所说的资本形成只狭义地指“物质资本”,关于“人力资本”则另行标明。狭义的资本形成即物质资本形成,是指实物形态的机器、工具设备、厂房、建筑物、交通工具与设施等长期耐用的生产资料,包括固定资产和生产所必需的存货。它表明现有的生产能力和未来的生产潜力。物质资本形成是投资过程的结果,它来源于生产量超过当前消费量的“剩余”即储蓄,这种生产“剩余”或储蓄,通过投资和生产,便转化为耐用资本。 1957年,莱宾斯坦(H.Leibenstein )提出了“最小临界努力”理论,扩展了“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低水平均衡陷阱的产生是因为经济中存在的“降低收入的力量”大于“提高收入的力量”,使人均收入滑回陷阱。摆脱陷阱必须有一个初始阶段的大规模投资,形成一个最小临界努力,使“提高收入的力量”大于“降低收入的力量”,推动经济跳出陷阱。 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公式对发展中国家从何处得到发展基金,以及资本形成的财源作出了解释,这涉及到国内储蓄和国外资金流入两个方面问题,即 Y=C+I+(X-M) 式中:Y代表国民生产总值或总支出,C代表消费,I代表投资,X代表产品与劳务的出口加上来自国外的收入,M代表产品与劳务的进口加上在国外支付的收入。 政府和民间的消费与投资均包括在C+I内。 从总收入方面看 Y=C+S 式中:S代表储蓄。政府和民间的消费和储蓄均包括在C+S内。由于总支出等于总收入,可得 I=S+(M-X) 上式表明,一国的投资能力(即资本形成的能力)决定于国内储蓄水平加上国外净资本流入量(进口大于出口是一国取得国外资本的唯一方式,故M一X等于国外的净资本流入量)。
评价
资本形成的结果是物质生产资料(机器、设备、建筑物以及其他基础设施)的产生。这些物质资本的规模与结构反映一国的生产能力,同时也构成未来经济发展的基础。如果发展中国家能成功地解决资本问题,就能够在与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配合下,尽快获得经济的长足发展,尽快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2] 资本形成的方式也就是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机制或渠道。纵观先进国家工业化的经验,资本形成的方式主要有下列六种: (1)运用行政或经济手段动员农业剩余; (2)运用财政政策进行政府融资; (3)运用通货膨胀办法强制储蓄; (4)企业本身的资本积累; (5)通过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融资; (6)通过外贸和利用外资加速资本形成。 国内储蓄包括民间自愿储蓄和政府储蓄;国外流入资金则包括国际机构的长期贷款;外国政府的官方援助;外国私人投资;外国商业银行的中期或短期贷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中期或短期贷款。
视频
【发展经济学】资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