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賞罰》出自中國古代的一部著名兵書《六韜》卷一《文韜》。

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稱:「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宋神宗元豐年間,《六韜》被列為《武經七書[1]之一,為武學必讀之書。《六韜》在16世紀傳入日本,18世紀傳入歐洲,現今已翻譯成英語、法語等多種文字。

本篇論述的是保守政權的策略。具體說來,有以下幾點:對內「無疏其親,無怠其眾」;對外是「撫其左右,御其四旁」;政治上「無借人國柄」,防微杜漸經濟上富國殷民。接着進一步闡明了疏親、失眾以及「借人利器」的危害。最後指出,應以仁義敬眾、合親,這樣就能達到「天下和服」的目的。

本篇首先闡明了賞罰的目的:「賞所以存勸,罰所以示懲」。而要達到這一國的,必須堅持賞貴信、罰貴必,也就是賞信罰必的原則。

目錄

原文

文王問太公曰:「賞所以存勸,罰所以示懲,吾欲賞一以勸百,罰一以懲眾,為之奈何?」 

太公曰:「凡用賞者貴信,用罰者貴必。賞信罰必於耳目之所聞見,則所不聞見者莫不陰化矣。夫誠,暢於天地,通於神明,而況於人乎!」 

譯文

文王問太公說:「獎賞是用來鼓勵人的,懲罰是用來警誡人的,我想用獎賞一人來鼓勵百人,懲罰一人以警誡大眾,應該怎麼辦呢?」

太公回答道:「獎賞貴在守信,懲罰貴在必行。獎賞守信,懲罰必行,是人們耳朵能聽到、眼睛能看見的。即使是沒有聽到和看見,也都會因此而潛移默化了」。誠信能夠暢行於天地之間,上通於神明,更何況是對人呢?」

例證

信賞必罰是執行和嚴明軍紀的一項基本原則,只有這樣,才能收到「存勸」、「示懲」之效。春秋時期齊國將軍司馬穰苴斬莊賈的故事就是這方面的一個著名例證。

周景王十四年(前 531 年),晉、燕兩國從西南和北方進犯齊國,齊軍連連敗北,齊國上下震動。齊景公為扭轉戰局,召集滿朝文式商討對策。宰相晏嬰認為司馬穰苴文能服眾、武能威敵,如讓他擔任將軍,必能擊敗來犯之敵。齊景公於是任命司馬穰苴為大將,帶兵迎敵。穰苴受命後,沒有立即出兵。他知道齊軍素來散漫,紀律鬆弛,如果不先整肅軍紀,很難取得勝利。因此他向景公建議:「我出身低微,一下子就當了將軍,恐怕有些將士會不服氣。希望能派一位地位高貴的大臣當監軍。」齊景公當即指令寵臣莊賈任監軍。穰苴與莊賈約定,次日中午在軍營會合。

第二天,齊國軍隊齊集軍營,穰苴一面整頓隊伍,一面立起標杆漏壺計算時間,等待莊賈到來。可是莊賈自恃是景王寵臣,驕橫自大,金不把平民出身的穰苴放在眼裡,竟然赴為他餞行的宴會去了。中午一到,穰苴便撤去漏表,檢閱部隊,部署任務,申明軍紀,然後進行操練。直到天色日暮,醉熏熏的莊賈才姍姍來到軍營。按照軍法,在軍情緊急時,誤期遲到的應當斬首。穰宜當即依照軍法將莊賈斬首示眾。景公聞訊,急派使者前來命令赦免莊賈。穰苴以「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駁回,並且以使者駕車在軍營中橫衝直撞違犯軍紀為由,轎殺使者僕從,砍斷使者車廂的木柱,殺死車左的挽

馬,以示軍法嚴峻,不容違犯。這一舉動,極大地震動了全軍,給將士們以深刻教育。自此,齊軍軍紀得到整肅,做到了令行禁止。穰苴率領這支軍紀嚴明的部隊出動之後,很快收復了失地,獲得了勝利。

影響

《六韜》是一部集先秦軍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六韜》的基本理論和範疇,主張柔弱勝剛強、韜晦不露和安靜玄默等,同時又引用「黃帝」之書,通過周文王、武王與呂望對話的形式,論述治國、治軍和指導戰爭的理論、原則,對後代的軍事思想有很大的影響,被譽為是兵家權謀類的始祖。

《六韜》據傳在7世紀傳入日本,18世紀傳入歐洲,現今已翻譯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種文字。此外,在日本由於源義經盜得《六韜》因而作戰得以出奇制勝的傳說,使得《六韜》中的《虎韜》(日本作:「虎之卷」),在日本成為「成功之路必讀之書」的同義詞[2]

視頻

賞罰 相關視頻

六韜
六韜兵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