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潛流
赤道潛流是中國漁業資源學裡的一個名詞術語。
中國,從來就是一個文化底蘊極度豐富的國家,中國的文字,更是凝聚着中國的文化精魂[1]。中國最早出現的和文字相關的文化記憶就是倉頡造字,小小的文字中蘊藏了無限的文化[2],然後就出現了最初的甲骨文。
目錄
名詞解釋
赤道附近海域從海面至深度為50~100米的表層,是溫度均勻的暖水層,其下至深度約300米處為溫躍層,即赤道潛流所在的次表層。赤道潛流的厚度約200米,流幅(寬度)約300千米,約介於南緯2°至北緯2°之間 ;流軸大致與溫躍層一致,最大流速達1.5米/秒,流量約為4.0×107米3/秒,流長約為1.4萬千米,幾乎橫跨了太平洋。大西洋赤道潛流與此相近。印度洋面主要受季風控制,在赤道處的風主要是經向的,隨季節更替而改變方向。故每年11月~次年的3月吹北風,5~9月吹南風,都不能產生赤道潛流;只有在3~4月才有印度洋的赤道潛流。
人們一旦獲得了新的資料,便很容易產生新的認識。赤道潛流的發現就是一個例證。
1952年,年輕的美國科學家克倫威爾接受了一個課題,他要到太平洋赤道海域進行鮪魚科魚類生活環境條件的研究。考察的方式並不複雜,就是把玻璃浮子串在一起,布放在16~20千米長的海面上,每個玻璃浮子下面,掛上鉛錘和若干魚鈎。然後,再從繩子上引出若干釣繩,掛上鉛錘和魚鈎沉入海中。這套釣魚工具白天放下去,晚上收回來,工作是很辛苦的。連他自己也沒有意識到,他選擇的這個海區是穩定的東南信風盛行的地方,是向西流動的南赤道海流的流經區。按照一般的常識,既然海流是向西流動的,布下的釣魚工具自然應當向西漂才對。然而令人不解的事情發生了,克倫威爾布放的沉到海面下的釣具一反常規,竟一個個向海流的反方向漂着。細心的克倫威爾以為自己沒有放好釣具,收起來後,又重新布放,結果還是一樣的。漂浮在海面的小船受海流影響,向西漂着,而沉入海中的釣具卻向東漂去。這是怎麼回事呢?起初,克倫威爾以為是自己沒有放好釣具,後來,他反覆調整釣具,並且在不同情況下有意做了各種實驗,最後他確認,這種令人費解的海流現象是真實存在的。漂浮在海面上的小船受海流影響朝西漂,而沉入海中的釣具為什麼向東漂呢?他想,會不會是水下偶然出現了一股向東的逆海流呢?
參考文獻
- ↑ 中國漢字魅力無窮,搜狐,2022-11-20
- ↑ 詩酒趁年華 | 品中國文字 悟千年精魂,搜狐,2019-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