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古道
跑馬古道是最富綠意的健行古道,為淡蘭古道的支線之一,位於新北市烏來區與宜蘭縣頭城鎮、礁溪鄉的界線上;由北宜公路石牌站起步,至五峰旗止,全長7公里。
日據時代曾是運軍火、陶土要道,荒度多年經礁溪鄉公所及有心人士整建下,開放礁溪至石牌一段,重新展現跑馬古道昔日風情。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因作為軍用運輸道路,故又稱陸軍道或跑馬路,由於古道係清朝末年連絡台北與蘭陽地區的主要道路,故又稱「淡蘭便道」。[1]
目錄
淡蘭古道
是早期淡水廳(台北一帶)到噶瑪蘭(蘭陽地區)之間往來的道路。
當時淡蘭之間主要的道路有二,一是循基隆河而上,從錫口(松山)、水返腳(汐止) 、八堵、 暖暖、柑仔瀨(瑞芳) 、猴硐,經三貂嶺至頂雙溪(雙溪) 、槓仔寮(貢寮), 然後翻越草嶺,經大里、頭圍(頭城)、礁溪,至噶瑪蘭(宜蘭)。
另一條道路則是循著新店溪、景美溪,由深坑、石碇而至坪林尾(坪林),然後經湖桶、石牌,而至礁溪、宜蘭。 就道路的位置而言,前者可稱之為「淡蘭古道北線」,後者為「淡蘭古道南線」。
北線
嘉慶元年(1796年),吳沙率眾入墾噶瑪蘭(舊稱蛤仔難), 在頭圍建立據點,為漢人拓墾宜蘭的開始。嘉慶十二年(1807年),楊廷理開闢淡蘭之間的道路, 自暖暖、四腳亭,越過三貂嶺,經頂雙溪、草嶺等地而進入宜蘭。嘉慶十七年(1812年),噶瑪蘭正式設廳, 淡蘭之間的交通日趨頻繁,艋舺、錫口、水返腳、暖暖、柑仔瀨、燦光寮、三貂嶺都設舖, 以傳送公文郵件,「淡蘭古道北線」成為淡蘭往來的主要官道。
南線
大約在清咸豐、同治年間,隨著移民向深坑、石碇、 坪林拓墾而逐漸形成的。
大約在道光年間(1821-1851年),就有泉州人從艋舺搭乘木筏沿新店溪、 景美溪上行,至石碇一帶開墾。
後來,1860年左右,安溪人陳合興墾號進入坪林開墾,部份村民則繼續深入往坪林東南山區,經湖桶村,越過梳粧樓山、鴛嘴嶺,至石牌,走往礁溪、宜蘭, 而形成了早期的「淡蘭古道南線」。這條路線又可稱之為「北宜古道」。
跑馬古道屬於淡蘭古道南線的其中一段,位於石牌、礁溪之間。石牌就位於現在北宜公路最高點(大約59公里處), 又稱「金面大觀」,此地居高臨下,可眺望蘭陽及龜山島美景。石牌有停車場、公共廁所, 攤販商店聚集,為北宜公路上的一處休息站。
北宜公路殉職先靈紀念碑
為公路局施工單位所立。 北宜公路過石牌之後,便進入著名的九彎十八拐路段,下山之後,向右轉,循著台九線,便進入礁溪鄉。
木馬路
跑馬古道是北宜古道保存最完整的一段。這條古道為何稱做跑馬古道呢?這由早期先民常利用跑馬古道來搬運木材, 在路上置圓木枕,以木馬搬運木材,所以有「木馬路」之稱。 二次大戰期間,日軍官兵經常騎馬巡邏於這條道路,居民稱之為「陸軍路」或「跑馬路」。北宜公路完成後,這條道路便逐漸沒落而荒廢, 後來礁溪鄉公所重新整理這條古道,於是命名為跑馬古道。
跑馬古道從北宜公路最高點的石牌往下走,經上新花園,抵達礁溪五峰路,全長約6.7公里。 約分為三段: (一)石牌至上新花園,約2公里,大部份是產業道路。 (二)上新花園至古道南口,約3.1公里。 (三)古道南口至五峰路,為產業道路,約1.6公里。 菁華路段為第二段的3.1公里,因此,大部份的遊客都選擇走這一段古道。
風水傳奇,龜蛇守海口
龜山島被民間視為是龜神的化身, 與蛇神共同守護著蘭陽平原這片好山好水。又有民間神話版本則擬人化地說蘭陽平原是海龍王的女兒蘭陽公主, 龜山島則是海龍王的愛將。兩人相戀,海龍王得知後大怒,將龜將軍變成龜山島, 將蘭陽公主化成為蘭陽平原,從此兩人分隔兩地, 只能遙遙相望,苦苦相思,而龜將軍情深義重,從此無怨無悔的守護蘭陽平原。雖是神話故事, 倒也增添了一份感人的浪漫情愫。[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