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傘
《踏傘》,川劇《踏傘》又名《搶傘》。
川劇,俗稱川戲,主要流行於中國西南地區川渝雲貴四省市的漢族地區,是融匯高腔、崑曲、胡琴(即皮黃)、彈戲(即梆子)和四川民間燈戲五種聲腔藝術而成的傳統劇種。川劇分小生,鬚生,旦,花臉,丑角5個行當,各行當均有自成體系的功法程序,尤以「三小」,即小丑,小生,小旦的表演最具特色,在戲劇表現手法、表演技法方面多有卓越創造,能充分體現中國戲曲虛實相生、遺形寫意的美學特色。
目錄
劇目介紹
高腔傳統戲折戲
《幽閨記》之一折。北宋時,金兵入侵汴梁,王尚書之女瑞蘭與母親於逃難途中失散。書生蔣世隆和妹妹瑞蓮也在中途走失,偶與王瑞蘭相逢,同病相憐,互訴不幸,乃結伴而行,風雨共傘,逐漸滋生情愛。
《踏傘》俗名《蔣世隆搶傘》。以抒情喜劇格調錶現離亂年代的悲劇插曲,情節發展流暢自如,語言通俗風趣,人物形象真實生動,為川劇折戲中常演劇目之一。
有多種傳統木刻本、藝人流傳手抄本、口述本。整理本刊《川劇》、《川劇選集》等叢刊。
中國戲曲
戲曲是中國傳統藝術之一,劇種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載歌載舞,有說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於一體,在世界戲劇史[1]上獨樹一幟,其主要特點,以集古典戲曲藝術大成的京劇為例,一是男扮女(越劇中則常見為女扮男);二是劃分生、旦、淨、丑四大行當;三是有誇張性的化裝藝術--臉譜;四是「行頭」(即戲曲服裝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樣和規格;五是利用「程式」進行表演。中國民族戲曲,從先秦的"俳優[2]"、漢代的「百戲」、唐代的「參軍戲」、宋代的雜劇、南宋的南戲、元代的雜劇,直到清代地方戲曲空前繁榮和京劇的形成。
視頻
踏傘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世界戲劇發展史及中國話劇的興起,豆丁網,2016-12-20
- ↑ 先秦兩漢俳優的發展歷程俳優文化與樂舞的淵源《韓非子·難三》有曰:「,裹縷時尚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