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猛鳄科
迅猛鳄科(Prestosuchidae)是群三叠纪肉食性主龙类。它们是大型、活耀的陆地顶级掠食动物,身长2.5到7公尺。
在那个时代,迅猛鳄科继承引鳄科在大型主龙类的地位。它们与引鳄科的体型相似,在头颅与骨骼上的某些特征也有相似点,迅猛鳄科较先进的地方在于它们的直立四肢、类似鳄鱼的足踝,显示更有效率的行走方式。
迅猛鳄科繁盛于中三叠纪,以及晚三叠纪早期,化石已在欧洲、印度、坦噶尼喀、阿根廷、巴西等地发现。然而专家们对于这些物种的种系发生学关系,以及哪些属该被列入,迅猛鳄科是否与劳氏鳄科有所区别等议题上仍有歧见。
目录
分类
在1957年,艾伦·查理格(Alan Charig)建立迅猛鳄科,当时包括曼达鳄(Mandasuchus)、迅猛鳄、椎体龙(Spondylosoma)[1] 。在1967年,阿尔弗雷德·罗默(Alfred Sherwood Romer)将原属于引鳄科的蜥鳄、劳氏鳄,改归类于迅猛鳄科,迅猛鳄科当时也包括迅猛鳄、Procerosuchus、以及查理格发现的曼达鳄。
之后许多科学家将迅猛鳄科归类于劳氏鳄科,或是被归类为伪鳄亚目单系群的坚蜥目的姐妹演化支,或者是基础镶嵌踝类主龙与更先进的主龙类(例如坚蜥科、劳氏鳄科)之间的的小演化支。
根据J. Michael Parrish在1993年对于鳄型踝关节类(Crocodylotarsi)的亲缘分支分类法研究,他将迅猛鳄科(包括:迅猛鳄、铁沁鳄、蜥鳄)独立于鳄形超目、波波龙科、劳氏鳄科、坚蜥目等演化支之外[2]。在大多数的演化树里,迅猛鳄科被认为比植龙目与鸟鳄科更为先进,但较波波龙科与坚蜥目原始。
在2005年,保罗·塞里诺将迅猛鳄科定义为:包含迅猛鳄(Prestosuchus),但不包含劳氏鳄(Rauisuchus)、坚蜥(Aetosaurus)、波波龙(Poposaurus)、尼罗鳄在内的最大演化支。
演化史
目前已知最早的迅猛鳄类是安尼西阶坦噶尼喀的曼达鳄。它们已经是大型动物,身长约4.75公尺[3]。提蜥龙是另一个相似但较小的物种,生存于中三叠纪(安尼西阶到拉丁阶)的瑞士与北义大利,身长约2.5公尺,但铁沁鳄可能与曼达鳄是同一属。
巨型的撕蛙鳄(Batrachotomus),身长约6公尺,发现于三叠纪拉丁阶晚期的德国;而发现于晚三叠纪早期(卡尼阶)南美的迅猛鳄,可能是撕蛙鳄的近亲。亚拉鳄(Yarasuchus)是种发现于中三叠纪印度的小型物种,似乎也属于这一科。蜥鳄是种巨大的肉食性动物,身长约6、7公尺长,化石在晚卡尼阶的阿根廷发现。
参考文献
- ↑ Charig, A. J. New Triassic archosaurs from Tanganyika, including Mandasuchus and Teleocrater. Dissertation Abstracts, Cambridge University. 1957.
- ↑ Parrish, J. M. Phylogeny of the Crocodylotarsi, with reference to archosaurian and crurotarsan monophyly.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1993, 13: 287–308.
- ↑ Charig, A. J.; Krebs, B.; Sues, H.-D.; and Westphal, F. Thecodontia. Handbook of Paleoherpetology. Munchen: Verlag Dr. Friedrich Pfeil. 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