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魏東郊
詩詞原文
全魏地千里,雄大視區宇。 黃河為血脈,太行為筋膂。 地靈育聖賢,土厚含文武。 堂堂柳先生,生下如猛虎。 十三斷賊指,聞者皆震怖。 十七著野史,才俊凌遷固。 二十補亡書,辭深續堯禹。 六經皆自曉,不看注與疏。 述作慕仲淹,文章肩韓愈。 下唐二百年,先生固獨步。 投篇動范杲,落筆驚王祜。 四方交豪傑,群公走聲譽。 一上中高第,數年編士伍。 五命為御史,連出守方土。 事業過皋夔,才能堪相輔。 鳳凰世不容,眾鳥競嘲訴。 獄中飢不死,特地生爪距。 貔貅十萬師,盟津直北渡。 塞上諸猛將,低頭若首鼠。 渴憶海為漿。飢思鰲為脯。 兩手拿人肝,大床橫牛肚。 一飲酒一石,賊來不怕懼。 賬下立孫吳,樽前坐伊呂。 笑談韜鈐間,出入經綸務。 匈奴恨未滅,獻策言可膚。 幽州恨未復,上書言可取。 好文有太宗。好武有太祖。 先生文武具,命兮竟不遇。 死來三十載,荒草蓋墳墓。 四海無英雄,斯文失宗主。 豎子敢顛狂,黠戎敢慢侮。 我思柳先生,涕淚落如雨。 試過魏東郊,寒鴉啼老樹。 丈夫肝膽喪,真儒魂魄去。 瓦石固無情,為我亦慘沮。
作者簡介
石介(1005年-1045年),字守道,小字公操,兗州奉符縣(今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徂徠鎮橋溝村)人。北宋學者、思想家、理學先驅,「泰山學派」創始人,號稱徂徠先生,與孫復、胡瑗並稱「宋初三先生」。
天聖八年進士,出任鄆州觀察推官,歷任調任南京留守推官兼提舉應天府書院、御史台主簿,出曾國子監直講、太子中允、濮州通判。慶曆五年(1045年),石介去世,時年四十一歲。
石介的一生善於教育,「從之者甚眾,太學之盛,自先生始」。強調「民為天下國家之根本」,主張「息民之困」。從儒家立場反對佛教、道教、標榜王權,主張文章必須為儒家的道統服務,為宋初加強中央集權提供論據。創建泰山書院、徂徠書院,以《易經》《春秋》教授諸生,「重義理,不由註疏之說」,開宋明理學之先聲,關於「理」「氣」「道統」「文道」等論對「二程」、朱熹等影響甚大。曾作《怪說》等文,抨擊宋初浮華文風。著有《徂徠集》二十卷。[2]
生平經歷
石介(1005-1045),進士及第,歷任鄆州、南京推官,嘉州軍事判官。因為考慮到父母年邁,歸徂徠山下隱居治學,以《易》教授弟子。後入國子監直講、太子中允、直集賢院,學者慕名從之者甚眾,「太學由此益盛」(《宋史·石介傳》)。
石介為人正直,關心時政,指切當時,無所諱忌,終招謗議,被排擠出朝。石介「以先生事(孫)復」,將孫復講學的「泰山信道堂」易名「泰山」書院作為傳播理學的重要基礎。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聞名全國的泰山學派,並由此開宋明理學之先聲。孫復、石介被推崇為宋明理學的先驅者與奠基者。
石介著作主要有《易解》5卷,《易口義》10卷,《唐鑒》6卷,《政苑》1卷,《徂徠先生文集》20卷,《三朝聖政錄》等。其思想以維護王權為要,推崇儒學,樹立孔孟之道權威,為周(敦頤)、邵(雍)、張(載)、程(頤)理學先驅。其「道」「氣」論、道統說,為宋代鞏固王權、加強中央集權統治提供了理論依據,也為理學興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頗具唯物主義因素。其「明道」「致用」的為文原則,「道統」「文統」一致的觀點,為宋明理學家提供了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的衡量標準,開理學文學批評的先河。 摘自《樂陵春秋》
參考資料
- ↑ 歷史故事:「宋初三先生」石介是個怎樣的人? 學分網 2018-04-03
- ↑ 宋代文人生活中四件雅事:點茶焚香插花掛畫 趣歷史網 2017-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