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5
運-5(Y-5),是中國第一種完全自行製造的運輸機,由石家莊飛機製造廠負責,其原型為蘇聯40年代設計的安-2運輸機[1]。運-5原型機1957年12月定型並首飛,1957年12月23日獲批准在蘇聯專家和圖紙的指導下成批生產。
目錄
試製背景
軍用運輸機是用於空運兵員、武器裝備,並能空投傘兵和軍事裝備的飛機。軍用運輸機具有能在複雜氣象條件下飛行和在比較簡易的機場上起降的能力,部分還裝有用於自衛的武器和電子干擾設備。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空軍面對的是美國這個強大的對手,於是戰鬥機的需求被排到第一位。航空工業也將力量集中到戰鬥機的研製和製造方面。由於中國航空工業初創,不具備生產大型飛機的條件,同時空軍對於大型運輸機的需求也並不迫切。於是中國選擇比較容易製造的小型運-5運輸機試製起步。作為運輸機運-5確實太小了,有效載重只有1.5噸。只能運十幾個人。
運-5是仿製原型是蘇聯安-2運輸機,安-2由安東諾夫設計局從1946年開始設計,1947年8月31日首次試飛,1948年10月交付使用。該機在前蘇聯國內和國外已經生產了一萬八千多架。
試製試飛
運-5試製是1957年1月在南昌飛機製造廠(320廠)開始,該機曾被命名為22號、「豐收-2號」,最後定名為運-5型飛機。運-5飛機具有較好的低空性能和經濟性,使用維護簡單,飛行安全,並且可以在平坦的場地或草地上起飛降落。
試製的第一仗是工藝裝備製造。運-5試製工裝製造特點是項目多、任務重周期短,重點是樣板和型架。由於提前進行了工裝標準件的製造和儲備,減輕了試製的不少壓力。木模樣板車間從1957年3月1日至5月30日完成了樣板11352塊。在加工機身外檢和夾具樣板時,想方設法解決了大尺寸鋼板對焊後的平面度問題。型架車間從3月5日至8月30日共完成型架和標準工裝143項。製造中使用了型架裝配機、劃線鑽孔台,並使用快干水泥固定型架元件,使用甲醇水泥進行型面複製移形,使用了Theo-2秒讀經緯儀,HA-1精密水平儀安裝組合式型架。在應用這些方法製造過程中,車間工人和工藝員解決了不少技術難題,如10米多長的機身型架梁在型架裝配機上的移位安裝問題,客貨艙門的外形塑造問題,座艙骨架樣件的製造問題等等。通過這些問題的解決,既進一步掌握了基準孔工作法,也提高了技術水平。零件製造中着重解決了座艙骨架變形和掌握髮動機架的焊接技術。主要是改進焊接和校正方法,把有關參數記入工藝規程,從而保證了裝配協調質量。部件裝配是飛機試製的重要階段,副總工藝師徐培麟、工藝科長徐貽庭帶領裝配組全體人員,深入生產現場解決裝配鉚接中發生的技術問題。
部裝車間對關鍵部件、關鍵工序採取措施,專人負責。零件一到,生產工人就不分晝夜爭分奪秒進行裝配;生產調度人員和型架車間工人全力以赴配套零件,搶修型架故障。前方後方配合緊密,促進了整個部件裝配工作順利進行。總裝車間經過緊張而有秩序地工作,於1957年10月初總裝出第一架作靜力試驗[2]用的032002號運-5機。因320廠靜力試驗室和設備條件不具備,於10月10日將其發往瀋陽,委託112廠進行靜力試驗。同時派靜力試驗室主任吳家粹等協同112廠靜力試驗室主任劉昌瓊共同完成此項任務。試驗工作從10月18日開始至11月27日順利結束。112廠靜力試驗室對320廠首批靜力試驗做出了具有足夠強度的符合使用條件的結論。
1957年12月7日,運-5的01號機首飛成功。國家鑑定委員會對飛機進行了全面技術鑑定,認為飛機性能良好,達到了設計要求,1957年12月24日國家臨時鑑定委員會正式批准運-5飛機投入批量生產。運-5飛機在320廠生產了700多架,1970年5月轉到石家莊飛機製造廠(522廠)生產。截至1985年底,又生產了215架,其中,民航購買45架,出口71架。自1985年起,運-5基本型停止生產。加上新生產的型號運-5各型號的總產量超過1000架。
視頻
運-5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安-2運輸機緣何「長壽」,參考網,2015-08-04
- ↑ 靜力試驗:飛機的「體能測試」!,中國航空新聞網,2017-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