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近東問題或東方問題(英語:Eastern Question),是歐洲近代史上圍繞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衰落,而出現的一連串的政治及外交問題。近東問題並非單指一個問題,而是包括出現於18、19及20世紀的多方面問題,當中包含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治下的歐洲地區的不穩定。

一般認為近東問題始於1774年,當時發生了第五次俄土戰爭[1](1768-1774年)。奧斯曼帝國在這場戰爭中慘敗於俄國手上。歐洲各國有見奧斯曼帝國的崩解可能逼在眉睫,於是各國展開不同爭鬥,以確保自己在土耳其境內的軍事、戰略及商業利益。對於奧斯曼帝國的衰敗,俄羅斯帝國認為是對她有利;而英國及奧地利則認為,保留奧斯曼帝國則是最符合她們的利益。近東問題於一次大戰以後完結,其中一個後果就是奧斯曼帝國的瓦解。不過直至今日,巴爾幹半島仍是歐洲局勢較不穩定的地區,諸如科索沃獨立問題等引起阿爾巴尼亞人及塞爾維亞人民族之間衝突民族主義延續,在某種程度上均可視為近東問題的延續,但近年巴爾幹地區的民族衝突已逐漸緩和和減少。

目錄

拿破崙時代

阿索斯海戰後的俄羅斯艦隊

在19世紀初期,歐洲的焦點落於拿破崙一世身上[2]。他為了保障自己的統治,以及維持歐洲無力反抗他,因此拿破崙於1807年蒂爾西特和約中與俄羅斯帝國結盟。俄國承諾協助拿破崙對抗英國,作為回報,沙皇將會取得奧斯曼帝國治下的摩爾達維亞瓦拉幾亞。若蘇丹拒絕交出這兩塊地區,法俄將會聯合進攻奧斯曼帝國,而奧斯曼於歐洲的統治地區將會被兩國瓜分。

拿破崙計劃除了威脅到奧斯曼帝國外,亦威脅了英國、奧地利普魯士,因為法俄的強大同盟將會令三國無力抵抗。法俄的聯盟自然引起奧地利的猜忌,因為她認為法俄聯軍將會毀滅奧斯曼帝國,不過奧國仍然認為可以通過外交手段阻止。不過若外交手段失敗,奧地利首相克萊門斯·梅特涅決定他會支持對奧斯曼帝國的瓜分。因為儘管瓜分對奧國可能不利,但至少比起俄國單獨完全吞併東南歐更安全。

但是,法俄聯軍在這次俄土戰爭中並未有發生,而且聯盟亦最終於1812年因為俄法戰爭而瓦解。隨着拿破崙於1815年徹底戰敗後,各戰勝國代表聚首於維也納會議上。會議並未有作出任何牽涉奧斯曼帝國領土完整的決定。這一遺漏及拒絕奧斯曼加入神聖同盟,被當時很多人認為近東問題只是涉及俄國的國家事務,而與其他歐洲國家無關。

塞爾維亞革命

塞爾維亞革命或革命的塞爾維亞指1804年至1815年間,由塞爾維亞民眾發動的一次獨立革命,當時塞爾維亞試圖完全脫離奧斯曼帝國,並成為獨立的歐洲國家。另外亦包括了革命後時期(1815–1833),這段時期的特點是貝爾格萊德與奧斯曼帝國之間的緊張談判。這些事件標誌着現代塞爾維亞的開始。第一階段的革命(1804–1815)實際上可視為一場獨立戰爭,而第二階段(1815–1833)則令到奧斯曼帝國的朴特,正式承認一個奉奧斯曼為宗主國的塞爾維亞國家,塞爾維亞革命至此完結。

由卡拉喬爾傑·彼得羅維奇發表於1809年貝爾格萊德的公告,標誌着革命的頂峰。公告要求塞爾維亞人的聯合,並且強調宗教自由、塞爾維亞歷史和法治的重要性。這些要求均是作為一個非世俗化伊斯蘭教國家的奧斯曼帝國所不能或不願提供的。公告並號召塞爾維亞人拒絕繳稅予朴特,因為稅是因應宗教信仰而徵收。

塞爾維亞革命的最終結果,就是奧斯曼帝國成為塞爾維亞的宗主。塞爾維亞公國建立,並由自己的議會、政府憲法及王朝管治。革命的社會元素也達成了,成功在塞爾維亞建立起資本主義的社會價值觀,因此這次革命被視為當時世界上最東面的資本階級反抗,其高峰是於1806年廢除了封建主義。首部巴爾幹半島上的憲法及貝爾格萊德大學都是新興的塞爾維亞的成果。1833年,塞爾維亞被正式承認為奧斯曼的附庸國,以及其世襲君主制亦被承認。在法律上,公國的獨立要在19世紀後半期才得到國際承認。

視頻

近東問題 相關視頻

第十次俄土戰爭:奧斯曼帝國VS俄國,巴爾幹半島變成俄國勢力範圍
1914年奧斯曼帝國加入一戰,卻被沙皇俄國痛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