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孫別駕赴池陽
《送孫別駕赴池陽》是一首明朝古詩,在中華古詩詞源遠流長中,明朝是一個重要的時期,理學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廣泛的發展和傳播。理學,作為儒學的一種形式,對明朝的詩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體現在詩歌的內容上,也影響了詩歌的形式和風格[1]。
“ |
青蓮居士之後身,音節連篇古樂府。 便從大雅論正葩,猗那為宗舜皋祖。 兩都三國差可數,南朝綺辭徒織組。 隔江玉樹夜無聲,岩谷風生聞嘯虎。 神交直到開元上,光燄摩天出天語。 飄颻雲海超八極,金銀台閤群仙侶。 忽聞帝遣熒惑星,火斧虹旗鎮南土。 來向轅門拜明主,曉日麻衣光楚楚。 幕中慷慨坐談兵,何況傳家有孫武。 紫薇花下月滿池,斗酒當筵珠玉吐。 朝政方勞柱史記,王袞正賴賢臣補。 人生會合苦不常,驚見屏星在門戶。 醉踏輕舟溯江去,楊柳飛花望牛渚。 兩崖煙霧濕天門,九朵芙蓉照秋浦。 秋浦郡縣待摩撫,吏者師模民父母。 雖雲官至刺史榮,半刺才能當獨步。 兵火瘡殘極哀苦,仁惠存心百廢舉。 襦褲歌騰歡鼓舞,千里桑麻沐膏雨。 勤敷治道追往古,再見唐虞運當午。 挽河洗甲天宇清,坐聽弦歌響鄒魯。 |
” |
— [元末明初]陶安 |
目錄
理學對明朝詩歌內容的影響
社會意識形態的反映
在明朝,理學被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來看待,它要求人們遵守封建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因此,許多明朝詩人在他們的作品中反映了這種社會意識形態,將詩歌作為某種社會意識的傳聲筒。例如,一些明朝詩人通過詩歌來宣揚理學思想,強調忠孝節義等傳統價值觀。
個人修養與道德實踐
理學強調個人的道德修養和實踐,認為只有通過內心的修煉,才能達到道德的最高境界。這種思想在明朝詩歌中得到了體現,許多詩人都在他們的作品中表達了對個人修養和道德實踐的關注。
明朝詩歌中的理學影響是多方面的,它不僅影響了詩歌的內容、形式和風格,也影響了詩人的創作思想和審美觀念。理學作為明朝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詩歌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