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楊少尹序
《送楊少尹序》是一首古詩,中華古詩詞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新詩[1]的發展離不開對舊體詩詞的借鑑。創作新詩應當全面繼承和發展幾千年來中國古典詩詞內容與形式兩方面的優良傳統,努力創造發揚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新詩的民族形式。
“ |
昔疏廣、受二子,以年老,一朝辭位而去。於是公卿設供帳,祖道都門外,車數百輛;道路觀者,多嘆息泣下,共言其賢。漢史既傳其事,而後世工畫者,又圖其跡,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 國子司業楊君巨源,方以能詩訓後進,一旦以年滿七十,亦白相去,歸其鄉。世常說古今人不相及,今楊與二疏,其意豈異也? 予忝在公卿後,遇病不能出,不知楊侯去時,城門外送者幾人,車幾輛,馬幾匹,道旁觀者,亦有嘆息知其為賢與否; 而太史氏又能張大其事為傳,繼二疏蹤跡否,不落莫否。見今世無工畫者,而畫與不畫,固不論也。 然吾聞楊侯之去,相有愛而惜之者,白以為其都少尹,不絕其祿。又為歌詩以勸之,京師之長於詩者,亦屬而和之。又不知當時二疏之去,有是事否。古今人同不同,未可知也。 中世士大夫,以官為家,罷則無所于歸。楊侯始冠,舉於其鄉,歌《鹿鳴》而來也。今之歸,指其樹曰:「某樹,吾先人之所種也;某水、某丘,吾童子時所釣游也。」鄉人莫不加敬,誡子孫以楊侯不去其鄉為法。古之所謂鄉先生沒而可祭於社者,其在斯人歟?其在斯人歟? |
” |
— [唐代]韓愈 |
目錄
中華經典誦讀工程實施方案
教育部、國家語委印發《中華經典誦讀工程實施方案[2]》,通過開展經典誦讀、書寫、講解等文化活動,讓青少年們更好地熟悉詩詞歌賦、親近中華經典,更加深入地領悟中華思想理念、傳承中華傳統美德、弘揚中華人文精神。
詩歌是我國文化的瑰寶之一:不讀詩詞,不足以品文化精粹;不讀詩詞,不足以感天地草木之靈;不讀詩詞,不足以見流彩華章之美。唐詩燦爛華美、宋詞飽滿安靜。詩歌之中,有美麗的畫面,有豐富的情調;詩歌之中,有溫柔與繾綣,有家國與天下。
中國詩歌精巧,從不冗長,從來沒有極大的偉力,但精巧的文字卻極富立體感,勾勒出神妙的情景,讓人感受到詩畫合一的美。
詩詞是一種唯美的文學藝術。正因為其美,才贏得大家的喜愛;也正因為其美,才能千古不衰,並且不斷發揚光大。無論是兒童、少年,抑或青壯年,還是老年人,都非常喜愛詩詞。有的把它作為兒童傳唱,有的可以隨同民歌流傳。詩詞可誦可唱,是其它任何文學體裁難於比擬的。
所以,我們應該認真學習、繼承和發揚我國文學之精粹,使古老的詩詞藝術不斷地融入當今時代的內涵和鮮活的時代特色,永遠傳承下去,使其舊瓶裝新酒,其味更甘醇。
參考文獻
- ↑ 淺談新詩的語言藝術,搜狐,2019-05-30
- ↑ 重磅!教育部、國家語委聯合發布《中華經典誦讀工程實施方案》 !,搜狐,2018-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