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董尚矩侍讀使朝鮮
《送董尚矩侍讀使朝鮮》是一首中國古詩,也稱為古體詩。
古體詩是依照古代的詩體來寫的。在唐人看來,從<詩經[1]>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謂依照古代的詩體,也就沒有一定的標準。但是,詩人們所寫的古體詩,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體詩的格律的束縛。唐初開始形成的、在字數、聲韻、對仗方面都有嚴格規定的一種格律詩,就是我們所說的近體詩。近體詩是同古體詩相對而言的。唐代以及其後的詩人仍有寫古體詩的。我們可以說。凡不受近體格律的束縛的,都是古體詩。古體詩分為四言古詩、五言古詩、七言古詩。
“ |
持節下丹霄,嚴程擬度遼。 寵分新帝命,爵重舊宮僚。 別醞頻浮蟻,行裝尚擁貂。 董生家學正,箕子國封遙。 候館催晨策,周廬警夜刁。 玄菟荒隱樹,鴨綠暗通潮。 譯史傳華語,蕃王接使軺。 屯雲來羽衛,匝地奏鐃簫。 損益周儀注,承宣漢詔條。 冰壺知節操,海鶴見丰標。 客路春回馭,宸居斗建杓。 臨邊詢戰法,觀俗聽風謠。 史案需鉛槧,吟囊富籥韶。 皇華莫輕續,留取壯天朝。 |
” |
— [明代]程敏政 |
目錄
近體詩和格律詩
近體詩也叫今體詩,近體詩就是格律詩,所謂近體是相對於古體詩來說的。其實「格詩」還不同於「律詩」,格詩是指氣格高古的古體詩,但是後人把律詩直接就叫做「格律詩」了。
格律詩的出現始於南北朝的齊永明體,沈約等人的四聲理論風靡大江南北,詩歌中四聲平仄的引入誕生了初期的格律詩。
初唐以前的格律詩已經有了平仄、對仗、押平聲韻的習慣,在初唐上官儀時期,黏連的規則也被接受,在杜審言、沈佺期、宋之問的時期基本成熟。
格律詩有四個要求符合標準才能成為合格的格律詩,平仄、對仗、押韻、黏連。簡單說,格律詩就是把四種平仄協調的句式,按照對仗、黏連的規則組合成三種:四句(絕句)、八句(五七律)、排律(八句以上)。格律詩基本是五言和七言兩種,有極少的六言(有點爭議),沒有雜言詩。另外押韻必須平聲韻。
作詩時用不用格律是詩人的自由,無論近體詩還是古體詩都有流傳千古的佳作。但格律是學習詩詞的基本功,這是古代讀書人的啟蒙教育必學內容。隋朝以後的古人中,沒有不懂格律的詩人[2]。
參考文獻
- ↑ 《詩經》305首,你至少要會背這23首巔峰之作收藏!,搜狐,2023-04-20
- ↑ 古律新韻均成詩——「守正容新」白化格律詩詞探討 ,搜狐,2023-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