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教寺
通教寺 |
中文名称;通教寺 地理位置;北京 占地面积;2500多平方米 |
通教寺位于北京市东直门内针线胡同的尼僧寺庙,它的历史可追溯到明代。它最早为明代一太监创建,清代明改建为尼寺,更名为"通教禅林"。1942年,开慧胜雨对该寺进行了扩建。将山门改为坐西朝东,又迁移寺庙周围的居民,庙区扩大到4亩多地,还将庙更名为"通教寺"。
目录
历史沿革
该寺的具体创立时间无从考证,传说始建于明代,重修于清代, 原是一座只有几间殿堂的小庙。
清末民初,殿堂残破,佛像毁坏,只剩下一位老年比丘尼(尼姑)住寺。
1942年,有两位福建籍比丘尼开慧和胜雨住北京广慈寺,在净莲寺法界学苑学戒听经,她们决定重建通教寺。募集资金改造大殿,兴建了南北楼、念佛堂、五观堂、大寮等建筑。
新中国成立后,通教寺一直严守佛制寺规,尼众们过着如法如律的宗教生活。
"文化大革命"期间,经像法物被毁,尼僧离散。
1978年以后,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重修了通教寺,将"文革"时离寺的比丘尼召回,恢复了被迫停止多年的宗教活动。
1983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1]
建筑布局
通教寺,山门三间,坐西朝东,面阔9.5米,进深3.8米,内为白灰顶,花砖地,硬山绿琉璃顶,带脊兽及小兽,匾额书 "通教寺"。主要建筑大雄宝殿坐西朝东,面阔五间,绿琉璃瓦屋面,大式硬山三卷勾连搭顶。殿前为三间歇山卷棚抱厦,屋脊带吻兽、正兽及小兽,室内井口天花,饰旋子彩画,地面为水磨石方砖地。南北配殿各七间,灰筒瓦过垄脊,内为白灰顶,花砖地。
建筑特点
通教寺山门对面是一片长满苍松翠柏、奇花异草的公园,使寺院的环境更显幽静。进山门后,即为修葺一新的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殿中莲花座上供奉着阿弥陀佛,法相庄严,雕塑精美。大殿两侧是整齐的僧房,左前方为五观堂,右前方是念佛堂,寺内还立有1942年重修时立的两道石碑。
通教寺现存主要佛教建筑有大雄宝殿、念佛堂、五观堂、尼舍等,其中较为独特的建筑是大雄宝殿,因其殿内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画像》而名闻遐尔。寺内还有碑刻两块,珍藏日本《大正藏》一部。
旅游信息
地址:北京市东直门内北小街针线胡同19号
乘车路线:地铁东直门站下车,或413、815路公交车
相关视频
参考资料
- ↑ 北京著名比丘尼众寺院通教寺 , 新浪网 2017-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