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航建築物
通航建築物是中國科技名詞。
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字系統,一是5500年前兩河流域蘇米爾人創造的楔形文字[1],二是5000多年前尼羅河流域古埃及人創造的聖書字[2],三是3300年前中國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四是1500年前起源於中美洲的瑪雅文字。其它文字都早已消亡,只有中國文字的發展未曾斷裂,從商代一直傳承至今,漢字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文字,這是我們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
目錄
名詞解釋
通航建築物,又稱「過船建築物」。是指為克服攔河閘、壩、急流卡口、橫樑、跌坎等形成的水位集中落差,使船舶(船隊或排筏)安全順利地由下游駛向上游(或由上游駛向下游)而建築的過船建築物。在通航河渠上修築水利樞紐時,為不中斷航運必須有通航建築物。現代過船建築物應用最多的是船閘,其次是升船機 。
類型
升降船舶的建築物又可分為船閘與升船機兩種基本型式。此兩種型式的通航建築物在水利樞紐中用以克服集中於攔河壩的水位差,使船舶從一個水位提升或下降至另一水位,實現船舶航行過壩的目的。
作用
通過船舶的建築物包括航運隧洞與航運渡槽,是在人工運河上常需採用的通航建築物。當人工運河穿越高山時,為減少大量開挖而開鑿隧洞過船。當人工運河跨越山谷或需架空時,則需建設航運渡槽,以使船舶在架空的渡槽中通過
特點
船閘與升船機相比具有容納船隊的較大閘室,在中低水頭下有較大的通過能力,可適應各種尺度的船隊過閘,採用廣泛。升船機在高水頭情況下適應性較強,但機電設備量大,製造與安裝精度要求較高。
科技名詞
科技名詞,是指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類名詞、術語,屬於科技術語。是科學技術形成、記錄、積累、交流、傳播的前提和基礎,是科學思維的基礎和工具。
統一、規範科技名詞是國家科技基礎條件的重要內容,是推動科技創新和構建新時代中國科技話語體系的基礎性工作,也是中國融入全球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戰略性舉措,意義重大而深遠。
1990年6月23日,國家科委、中國科學院、國家教委、新聞出版署發出《關於使用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科技名詞的通知》。
2020年6月2日,教育部、國家語委在京發布2019年中國語言文字事業和語言生活狀況,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近6萬條科技名詞。
參考文獻
- ↑ 楔形文字發現後,明明300年沒人能看懂,後來為何突然被破譯了?,搜狐,2022-10-03
- ↑ 啥是丁頭字?聖書字?腓尼基創造了世界最早的字母?還是西奈體?,搜狐,2017-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