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仙公園
逸仙公園位於台灣台北市中正區台北車站附近,又名國父史蹟紀念館,為紀念中華民國國父、已故大總統孫中山的公園。
該館原為孫逸仙於1913年來台時下榻之料亭梅屋敷,亦為日治時期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與孫逸仙會談政情的場所。
國民政府遷台後,國民黨以紀念國父孫文為由,將其納為黨產。現址為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北路一段46號,北靠市民大道一段、東靠中山北路一段、西靠台北車站。
目錄
簡介
逸仙公園面積約3025平方公尺,園內主要建物為約50坪的「梅屋敷」。因庭園栽種「梅樹」而得名的梅屋敷興建於明治三十三年(1900年),是由藤井なみ與藤井登美惠母女創立[1],後由大和宗吉所經營的料亭。
梅屋敷是日治時代台北著名的高級料亭,位在北門町,其為長方形的和式建築,屋頂覆蓋著老式暗黑色的理想瓦,舉凡台灣總督、商界大亨或社會名士都是座上賓,20世紀初亦曾招待過孫逸仙、胡漢民等知名政要。該料亭可召藝妓來助興,曾以高砂族藝妓表演舞蹈做宣傳來招攬旅客,1907年知名導演高松豐次郎接受台灣總督府委託所拍攝的電影《台灣實況紹介》中,還把梅屋敷的高砂族藝妓表演列為台灣廿景之一。
戰後重建
戰後,因梅屋敷曾為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所下榻之處,民國36年(1947年)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特別指定該地為國父史蹟紀念館,也稱為逸仙公園。除保持園內的梅樹栽種外,中華民國政府還將日式庭園重新改建成小型的蘇州古典園林式花園(一說為臺人吳東碧獨資修建);梅屋敷主建物則改陳列孫逸仙四次來台相關資料,例如二次革命期間下榻梅屋敷時的留影、手稿等。
此外由於該紀念館位置接近日治時期的敕使街道,臺北市政府將整段敕使街道重新命名為中山北路,也將中山北路貫穿的宮前町等地重新命名為中山區。
民國43年(1954年),蔣中正於逸仙公園親題「匡復中華的起點,重建民國的基地」十四字並勒石、立碑、建亭,以紀念中國國民黨建黨六十周年。
遷移與復舊
民國72年(1983年),交通部臺北市區地下鐵路工程處着手興建長達14000公尺的台北市區鐵路地下隧道,隧道東線頂端部分經過逸仙公園。由於該公園之歷史價值,臺北市區地下鐵路工程處會同臺北市政府、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將公園原貌遷建於原址東北約50公尺處。民國75年(1986年)11月12日公園重建工程竣工,公園外人行道立秦孝儀撰文〈國父史蹟紀念館重建記〉。民國76年(1987年)完成庭園工程。
重建的逸仙公園仍保有梅樹的特徵,更種植櫻花、杜鵑花等。該公園佔地雖只有1000坪,但十分接近台北交通樞紐的台北車站,在交通方便因素下,該公園參訪人數頗眾。
參考文獻
- ↑ Lincs. 林小昇之米克斯拼盤: 吾妻旅館. 林小昇之米克斯拼盤. 2012-05-24 [2020-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