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鷗
遺鷗,英文稱Relic Gulls,學名是Larus relictus。它們是中國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也是世界級的瀕危候鳥,中型水禽,體長為40厘米左右, 它的適應性很狹窄,尤其對繁殖地的選擇近乎苛刻,只在乾旱荒漠湖泊的湖心島生育後代,是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易危物種。
在國際上,遺鷗是為數甚少的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遷徙物種公約》的鳥種之一。它們在渤海灣越冬,夏季在陝北、內蒙古自治區、河北壩上的一些湖心島上繁殖。由於棲息環境的惡化,近幾年種群數量逐漸減少。
遺鷗於1929年在內蒙古西部弱水下游的蔥都爾首次被發現,直到1971年才被確定為一個獨立的物種,被認為是人類命名最晚的一種鷗類。由於長久以來被人類所「遺忘」,故命名為遺鷗,意為「遺落之鷗」[1]。
目錄
體性特徵
成年的遺鷗整個頭部的羽毛由深棕褐色過渡至黑色,與白色頸部相銜接,眼的上下方及後緣具有顯著的白斑,背部呈淡灰色,腰和尾上覆羽和尾羽則是純白色。
生存現狀
目前世界上遺鷗總量大約為1.2萬隻,而在天津濱海新區沿海灘涂越冬的遺鷗達1.1萬隻[2]。遺鷗的分布如此集中,棲息地一旦破壞,遺鷗有可能遭到毀滅性打擊。濱海新區近年來發展迅速,填海造地的規模大,加上其它人為因素的影響,遺鷗棲息地的現狀令人擔憂。
生活習性
水生昆蟲和水生無脊椎動物等是遺鷗的主要食物。遺鷗築巢於沙島上,常與燕鷗、噪鷗、巨鷗的巢混在一起,以枯水草為材,對生存環境要求極為苛刻[3]。
剛出殼的雛鳥體重50克左右,全身披着淺灰色的絨羽,嘴、腳均為黑色,趾間有蹼。出殼後的第二天就可以行走,小雛鳥在親鳥(鳥類在孵化和育雛期間,相對於幼體的雙親,被稱為「親鳥」)的嘴裡啄食,十分怕冷,時常依偎在親鳥的翅膀下面,10月份南遷。
遺鷗是一種性情溫和而且極其專一痴情的鳥。求偶時,雄鳥會以優美的舞姿和婉轉的吟唱表達對雌鳥的愛意,如果情投意合,則組成恩愛有加的家庭,且終生一夫一妻永不叛離。
遺鷗也是一種非常勤勞的鳥。「它們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規律,為生存而繁忙勞碌。在閒暇之餘,也享受天倫之樂,水上嬉戲怡然自得,淺水漫遊其樂融融;集體引吭高歌,空曠的四野頓時熱鬧非凡。」
生態保護
繁育基地保護
康巴諾爾國家濕地公園共有野生植物90種,鳥類146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遺鷗、金雕、大鴇和世界極危水鳥青頭潛鴨,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小天鵝、大天鵝、灰鶴、蓑羽鶴、白琵鷺、黃嘴白鷺、草原雕等。每年遷徒和在此繁殖的鳥類約10多萬隻。
由於獨特的自然條件,在此繁殖的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遺鷗數量不斷增加,近年來達到7000隻,占全世界遺鷗總數量約百分之六十,是目前遺鷗全球範圍內的最大繁殖地,2017年被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授予「中國遺鷗之鄉」稱號[4]。
越冬基地保護
2019年5月21日,濱海新區農業農村委員會和中新天津生態城管委會聯合發布了《關於保護珍稀鳥類遺鷗棲息地禁止在八卦灘濫采亂挖的通告》。通告指出,由於大量遊客到生態城八卦灘區域趕海,濫采亂挖蛤蜊,破壞了遺鷗物種的生存條件,即日起將對八卦灘灘涂進行保護性管理。
每年來咱們濱海新區濕地灘涂越冬的遺鷗超過全球的90%。特別是生態城八卦灘區域,每年冬春,大量遺鷗會聚集此地,規模壯觀,堪稱「遺鷗天堂」。遺鷗已經成為這片海灘的亮麗名片。
遺鷗緣何選擇這片海灘呢?因為這裡的灘涂產出的蛤蜊等貝類,為遺鷗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更為形象的說法是,這片海灘是遺鷗的食物補給站。
趕海拾貝原本是市民假日生活的小情趣,但是您可能不知道,無度的濫采濫挖,搶奪了遺鷗賴以生存的食物,對遺鷗越冬棲息地造成了破壞。如果這種行為持續下去,亮麗的名片就會褪色,遺鷗種群將會受到威脅。為了年年的遺鷗之約,我們要立刻行動起來,保護好這片灘涂,守護好遺鷗天堂[5]。
視頻
遺鷗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中國•康保遺鷗保護攝影周 暨第四屆中國野生動物攝影高端論壇拉開帷幕 ,搜狐網 , 2018-7-12
- ↑ 天氣轉暖 天津濱海新區海邊聚集大量遺鷗,新華網,2019-3-19
- ↑ 遺鷗,中國網, 2006-12-1
- ↑ 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遺鷗數量不斷增加,科學網 ,2019-7-30
- ↑ 保護遺鷗的文明倡議書,人民網,2019-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