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原圖鏈接來自 無憂文檔 的圖片

《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英語: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縮寫:CITES)是一個在1963年時由「國際自然與天然資源保育聯盟」(現名「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縮寫IUCN)的各會員國政府所起草簽署,在1975年時正式執行的一份國際協約[1]。這份協約的目的主要是透過對野生動植物出口與進口限制,確保野生動物與植物的國際交易行為不會危害到物種本身的延續。由於這份公約是在美國華盛頓市簽署的,因此又常被簡單稱呼為華盛頓公約(英語:Washington Convention)。

歷史

如同上述,CITES的出現是源於1963年國際自然與天然資源保育聯盟的一次集會,由與會會員國共同決議起草。在經過多年的條文制訂後,確切的條約內容在1973年3月3日於美國華盛頓市開放給80個國家的官方代表進行簽署,並且自1975年7月1日開始執行。此公約是世界上迄今為止幾個締約單位數最高的公約之一,參與的單位並不強制要求必須是主權國家,取而代之的是以團體(Party)作為締約單位,這些團體之中有些是主權國家,也有一些是區域性的政府組織,截至2015年6月底,締約團體的數量高達181個。

保護

華盛頓公約的主張並非完全禁止野生動植物的國際貿易,而是以分級管制、依需要核發許可的理念來處理相關的事務。目前被收錄在公約中的物種包含了大約5,000種的動物與28,000種的植物,並且被分列入三個不同的附錄:

  • 附錄一(Appendix I)囊括了受到滅絕威脅的物種,這些物種通常是禁止在國際間交易,除非有特別的必要性。
  • 附錄二(Appendix II)囊括了沒有立即的滅絕危機,但需要管制交易情況以避免影響到其存續的物種。如果這類物種的族群數量降低到一定程度,則會被改置入附錄一進行全面的貿易限制保護。
  • 附錄三(Appendix III)包含了所有至少在某個國家或地區被列為保育生物的物種,換言之就是區域性貿易管制的物種。將這些物種列入華盛頓公約中,才能有效要求其他會員團體進行協助管制其貿易[2]

由於瀕臨絕種的生物是被列在一本紅色書皮的名單中,因此往往也被稱為「紅皮書動物」或「紅皮書植物」(Red Data Animals / Plants)。

視頻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相關視頻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大會日內瓦召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