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女兒牆俏屋檐(許建軍)
作品欣賞
邂逅女兒牆俏屋檐
天氣清和四月中,門前吹到棟花風。
有閩北友人遠道而來,大家相約一起到奎霞古村采桑葚,賞風景。友人奔着僑村人文美景和桑葚美食而去,我和攝影師同學則更多聚焦奎霞建築群的女兒牆和各式屋檐。
漫步奎霞古村中,隨處可見精美絕倫的女兒牆。位於村口、建於一九八五年的二層石頭房頂女兒牆體量最大,磁雕裝飾的和平鴿高聳,雙獅拱衛、雙鳳呈祥,工藝出自晉江名匠黃種波手筆。明星泉勝樓頂,或拱形或塔形女兒牆上,水泥花瓣雕塑弧線優美自然,與匾額上「海國安瀾、山川相繞」相得益彰。與共和國同齡的建築春暉樓,女兒牆裝飾着花紋、白鴿,大方典雅。
精湛的民間建築工藝,如堆剪、泥塑,最貴的異國建材,如遠洋而來的水泥、花磚,都用在了這一垛與大門同齊、聳立在屋頂的女兒牆上。如果說奎霞的番仔樓如婀娜多姿的西洋女子亭亭玉立,女兒牆就如美女風情萬種的髮髻一樣搏人眼球。
建築的女兒牆由來已久。宋《營造法式》一書載:「言其卑小,比之於城若女子之於丈夫」,古代至少在宋代城牆邊上部升起的牆體部分就被稱為女兒牆了。
女兒牆還藏有一個古老的悲劇傳說:古代一位砌匠,忙於工作,不得不把年幼的女兒隨身帶在左右,某日他在屋頂砌築時,小女兒不慎墜屋身亡。匠人傷心欲絕,為了防止悲劇重演,之後工匠就在屋頂砌築一圈矮牆,後來人們把它起名「女兒牆」。
紹東樓(東婆樓)西座拱形女兒牆和樓頂圓形涼亭曲線完美結合,堪稱典範,登樓望遠,鰲海濤濤,海天一色,如匾額所書「樓高氣爽」。此樓設計於民國十七年,建成於民國二十二年,很容易讓人浮想聯翩,是否出自民國建築界林姓才女之手?
「歡濤萬頃」、「飛閣遙觀」、「遠望金廈」、「天朗氣清」、「修身齊家」、「天風海濤」、「天高海闊」……造型各異、內容豐富的女兒牆及匾額,令人目不暇接。
奎霞的女兒牆大多分布在番仔樓,而美侖美奐的俏屋檐則遍布各式紅磚樓。
層層疊疊的紅色屋檐,或簡約或繁瑣,或五星標誌或光芒四射星光狀。形狀各異的小條塊紅磚拼湊出眼花繚亂花樣圖案,有的左右拼出雙「喜」字樣;有的弧形鑲嵌着「kianshian」洋文字樣;有的別出心裁用白灰描出:新民主家庭」字樣。金鎖樓的屋檐最特別,標註着:lst、lks,少見以樓主人姓名拼音字母首字為裝飾。這些俏屋檐、神裝飾,貼近生活,妙趣橫生又妙不可言,在陽光下,閃爍着灼灼藝術智慧之光。徜徉流連其間,依稀可以想象當年奎霞海外遊子遠渡重洋艱苦打拚後,從海外寄回大量資金,在家鄉建設新居,蔚然成風的盛景。
奎霞建築的女兒牆俏屋檐,中西合璧,各領風騷,點點滴滴,無不滲透着遊子的心血,飽含着滿滿的鄉愁印跡。
一次偶然機遇,遇見乘風樓的後人,奎霞女兒林燕燕,巧合的是,她的母親伍阿姨娘家在石井下街,與我竟然是多年不見的鄰居。母女倆現長居廈門特區,每逢周末或節假日,伍阿姨總是想法推掉豐富的城市老年業餘活動,陪着女兒回到婆家。乘風樓里,她們和德國友人一起,把咖啡文化注入僑鄉。燕燕說:「打心裡喜歡寧靜的故鄉,晨起,鳥語花香,海風習習,遠離喧囂,輕鬆愜意」。
是的,無論你身居何方,不論你行走多遠,故鄉總是讓你魂牽夢縈。她們不就是生活中的奎霞「女兒牆」嗎?
陳之藩在《劍橋倒影》中說道:「許多許多的歷史,才可以培養一點點傳統,許多許多的傳統,才可以培養一點點文化。」。正是這些點點傳統,孕育出奎霞古村燦爛獨特的僑鄉文化。
夜幕降臨,夕陽金色餘暉斜照女兒牆、俏屋檐,熠熠生輝,遠方的友人收穫滿滿一籃紫的發黑桑葚珍盤,一路品嘗甘甜;而我,又一次邂逅奎霞的美![1]
作者簡介
許建軍,男,籍貫:福建南安石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