邕剧
邕剧 |
中文名称 ;邕剧 地理标志 ;广西 批准时间 ;2008年 非遗级别 ; 国家级 遗产编号 ; Ⅳ-138 遗产类别 ; 传统戏剧 申报地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
邕剧广西壮族地方戏曲之一。邕剧属皮黄声腔系统,声腔导源于湖南,旧时称为广戏、老戏、本班戏、本地班、五六腔等,因活动中心在古邕州一带,且用邕州(南宁的古称)官话演唱而称为邕剧,是广西四大地方剧种之一。曾经流传于广西、广东、云南、贵州和越南、柬埔寨等地。
邕剧的表演极具特点:线条粗犷有力,淳朴雄壮,是南派武功和粤西风骨的结合。与其他剧种迥异,许多身段、造型以至出手、投足等都来源于桂西南一带壮、汉两族人民共同喜爱的民间舞姿、武技和美术造型,在某些方面体现了壮族的雄浑粗犷的民族风格。[1]
邕剧与其他剧种的区别主要在于表演形式、音乐唱腔和武功特技上。“邕剧以文武戏见长,表演风格大开大合,线条粗犷有力,淳朴雄壮,在戏台上用明晃晃的真刀真枪对练。
2008年6月7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上报的“邕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录
历史渊源
清朝
自清朝嘉庆、道光年间起,在南宁及其周围一带,传统的官话戏曲就已流传甚广。当戏班在南宁本地一带演出时,戏迷们称之为“本地班”;当戏班在外演出时则被称为“南宁班”、“南宁戏”、“老戏”等。1933年,南宁商界为红十字会筹款举办“游艺会”时,首次标出了“邕剧”二字,与粤剧、桂剧等同台竞技。[2]
清朝末期,邕剧已在桂中、桂南地区流传开来,甚至在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也受到极大的欢迎。
清朝末期,大部分的邕剧戏班是由成名艺人建立起来的,如当时红极一时的四大本地班———全新凤、合新凤、寿新凤、乐尧天,皆为此类。所以其时戏班多为“家族班”,剧目的的传承大多靠师父一字一词、一招一式传授给徒弟。清朝末期南宁最有名的“家族班”当属乐尧天班,有“一天盖三凤”之说,创立者为蒋祖友,其《打龙蓬》极为出名,有“戏状元”之美誉。
民国初,由于人们有了更多的看戏需求,邕剧戏班纷纷开设,其中最著名的属陆荣廷资助组建的军民乐班。陆荣廷年轻的时候,流浪在南宁龙州等地,因为犯事被清兵追捕。逃难中,陆荣廷巧妙地逃到拐脚桂(刘玉堂)的戏班里头,拐脚桂心存善良,把他藏在戏服的箱子里,陆荣廷因此逃过一难。后来,昔日的恩人拐脚桂穷苦不堪,而陆荣廷已当上广西的督军。拐脚桂为求生存,求见陆荣廷,陆荣廷亲自出门迎接这位衣服破烂不堪的邕剧艺人,以好酒好菜招待,并拨款15000多银元,成立军民乐班,让拐脚桂在戏班里头唱戏。军民乐班成了当时广西第一号南宁本地戏班,常在南宁、龙州和左江一带为官兵百姓们演出,颇得大家的喜爱。
抗战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戏班艺人们也在戏台上表达着自己的爱国热忱。蒋大增、杜松龄等邕剧艺人在隆安演出时,一改往日的爱情题材剧,上演《血战高平》。据介绍,当喜闻乐见而又雄浑激昂的本地剧在台上唱起时,场下的戏迷们亦激情满怀,都站起来和着艺人的词一起唱戏。随着日寇的入桂,不少邕剧艺人纷纷弃家出走,在逃难中,他们宁愿卖番薯糖水,开茶馆维持生活,也不愿为侵略者粉饰太平。此后,邕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停滞期。
改革开放
1949年,全国解放,这为文化艺术的发展开创了新天地,1951年元月,南宁市有关部门把街头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了邕剧团,并修建邕剧院(现南宁影剧院)作为剧团固定的练功和表演场所。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邕剧曾经显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极具魅力。
邕剧的流布区域包括广西南宁市、崇左市、百色市、来宾市、贵港市、防城港市许多县区及云南省的富宁市、河口县等地,并辐射至越南、柬埔寨等东盟国家。
艺术特色
表演程式
邕剧有自己独特的表演程式,如:“甩发”、“宫仔”、“孖宫仔”、“马步”、“跳台”、“过山”等,并有诸多绝活特技,如“吐血”、“十八罗汉架”、“气功变脸”、“罗帽功”、“獠牙功”、“苒口功”、“打叉功”、“舌花功”、“吊辫功”、“阴阳眼”、 “双照镜”、“大过山”、“莲花座”等。 [3]
表演风格
邕剧的表演风格古朴、粗犷,其文戏表演细腻,注重人物内心感情的抒发。武打则粗犷激昂,表演夸张、泼辣,讲究硬桥实马,拳、刀、枪、叉、棍、牃各有套路,与其他剧种迥异,而许多身段、造型以至出手、投足等都来源于桂西南一带壮、汉两族人民共同喜爱的民间舞姿、武技和美术造型,在某些方面体现了壮族的雄浑粗犷的民族风格。
表演特点
邕剧的表演极具特点:线条粗犷有力,淳朴雄壮,是南派武功和粤西风骨的结合。其中,邕剧的传统武功特技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变脸”、“耍獠牙”、“跳台铲椅”等武功特技更是展现了演员们深厚的艺术技能表演功底。 邕剧武功属“南派”,与“北派”武打轻快灵巧不同,邕剧武打沉稳勇敢,大打“五色真军器”,用明晃晃的真刀真枪在舞台上对练,短兵相接,没有过硬的武功底子,是表演不了的,而当时最为吸引观众的绝招有如下几样:
第一,李名扬的“变脸”。第三任团长李名扬有自己的“镇山之宝”。在邕剧《李槐卖箭》中,他扮演的角色李槐遭到公孙赞戏弄,怒发冲冠,脸色瞬间突变:由青变红,再由红泛青,红时红得透顶,青要青得吓人。李名扬的变脸不像川剧那样借助脸谱表现,而是运用气功,这可是实打实的真功夫。
第二为“耍獠牙”,这是老艺人蒋明甫的绝技。獠牙乃取大野猪或老母猪的犬牙制作而成,长二寸余。扮演花脸的蒋明甫为了在戏中更好地表现人物的凶狠,需要在嘴里含上四根长长的獠牙。为了不让獠牙掉出来,得事先在獠牙里灌满铅,以使獠牙的重量集中在后部。不需要时,把四根獠牙全部收入嘴中,需要时依靠舌尖和牙关节等部位的搅动,将四根獠牙推出做各种姿态,或收或吐、或牙尖相交、或两牙相击,把花脸的凶狠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为老艺人刘三的“砸烂台”。刘三其时已年过花甲,可表演起“砸烂台”一点不含糊。在舞台中央把三张桌子叠放在一起,再在上面加一把椅子,旁边放好一张桌子。刘三爬上高椅,一个跟头翻下来,背部砸在旁边的桌子上,把桌子砸个粉碎,而人却安然无恙,此乃当时武戏表演中的压轴戏。
诸如此类的武功绝技令无数观众如痴如醉,叹为观止,这也正是邕剧最吸引人的地方。可惜绝技多是不轻易相传的,即使师父愿传,要修炼成功亦非朝夕之功,所以许多绝技已经失传,后人只能在老艺人的描述中去想像当年的神奇了。
音乐唱腔
邕剧的行当有生、旦、净、丑四大类。其唱腔绝大多数以皮黄声腔(南北路)为主,安庆调、七句半(罗罗腔)、补缸调及地方小调为辅。音乐伴奏以大锣、大钹、二弦、喉管为主。
舞台语言
邕剧的语言用桂西南官话,并含有大量的白话、客家话、平话和壮话的民间习语、词汇、谚语、歇后语等。
邕剧脸谱
邕剧的脸谱原有一百多个,多专角专谱。一般常用黑、红、白、绿、黄五色,有时也用蓝、灰、金等色。其色彩表现的内容,一是说明肤色,二是寓意人物特点,并以此反映岭南人民的传统习俗和地方文化特点。
代表剧目
邕剧的剧目丰富多彩的,据不完全统计,邕剧传统剧目大小共七百多个,保存下来的剧目有418个。这种极具地域特色的戏剧文化是岭南民间艺术的结晶,有着特殊的价值。 邕剧传统剧目主要有:《五台会兄》、《西河会妻》、《三进士》、《长生乐》、《七状纸》、《纪鸾英招亲》、《霸王归天》、《杨八姐搬兵》、《百鸟衣》、《春满柜台》、《王六郎》、《红碗记》、《陈塘关》等。
传承保护
1969年,由于历史原因,邕剧团被迫解散,导致邕剧观众的流失和市场的萎缩,邕剧滑入了“疲惫期”,甚至一度销声匿迹。如今不仅活跃于国内舞台,邕州神韵还唱响在国门之外。如今南宁市邕剧团足迹已经遍布美国、澳大利亚等十几个国家。
为了使邕剧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从1987年开始,南宁市的有关部门对邕剧展开了一系列的抢救工作。2006年,邕剧被列入第一批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南宁市戏剧院、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邕剧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相关视频
参考资料
- ↑ 南宁:邕剧传承经典 唱响邕州神韵 , 新华网 19-02-06
- ↑ 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凝聚人心的邕剧 当之无愧的南宁符号 , 百度快照 2017-06-11
- ↑ 邕剧有哪些艺术特色? , 百度快照 2020-01-03
- ↑ 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邕剧,有什么样的特点和艺术文化价值? , 百度快照 19-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