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全國著名血液學專家。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血液內科主任、中心實驗室主任。任中華血液醫學會常委兼紅細胞疾病學組組長,天津醫學會血液學分會主任委員、中國免疫學會血液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血液免疫學分會臨床治療學組組長、中國抗癌協會csco常委、中國輸血協會理事;中國真菌學雜誌副主編;中華血液學雜誌、中國實用內科雜誌、中國實驗血液學雜誌、臨床輸血與檢驗雜誌編委;美國血液學會刊物《Blood》海外審稿人。

邵宗鴻
原圖鏈結
出生 1958年
國籍 中國
職業 教授,主任醫師
知名於 擅長疾病:各種血液病的診斷和治療,並對白血病、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等惡性血液病、血友病亦有深入研究
知名作品中國實用內科雜誌


邵宗鴻[1]

目錄

基本信息

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血液內科主任、中心實驗室主任。任中華血液醫學會常委兼紅細胞疾病學組組長,天津醫學會血液學分會主任委員、中國免疫學會血液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血液免疫學分會臨床治療學組組長、中國抗癌協會csco常委、中國輸血協會理事;中國真菌學雜誌副主編;中華血液學雜誌、中國實用內科雜誌、中國實驗血液學雜誌臨床輸血與檢驗雜誌編委;美國血液學會刊物《Blood》海外審稿人

擅長

各類血液病診斷治療, 尤其在「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免疫相關性血細胞減少症」、「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症」、「白血病大劑量化療」、「難治性血細胞減少(如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等)」、「造血系統腫瘤性疾病(多發性骨髓瘤、淋巴瘤等)」及「出凝血疾病」等方面研究成績顯著,處於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主要經歷

在「再生障礙性貧血」、「免疫相關性血細胞減少」「MDS惡性造血克隆鑑別的研究」等方面研究成績顯著,處於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尤其在「與免疫相關的血細胞減少症」方面達國際領先水平。承擔多項國家和省部級課題,取得了大批科研成果,並多次獲獎。 於1989~1992年和1998年先後兩次赴美國學習,多次赴歐美等國家進行考察和學術交流。主要研究方向為"各種紅細胞疾病發病機制、診斷及治療"、"與免疫相關的血細胞減少症的發病機制、診斷及治療"、" 淋巴細胞功能亢進與組織損傷及淋巴細胞功能低下與癌"。邵教授在"再生障礙性貧血"、"免疫相關性血細胞減少""MDS惡性造血克隆鑑別的研究"等方面研究成績顯著,處於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尤其在"與免疫相關的血細胞減少症"方面達國際領先水平。承擔多項國家和省部級課題,取得了大批科研成果,並多次獲獎。發表學術論文170餘篇,其中29篇被SCI收錄,主編/副主編專著3部,參編6部。培養博士14名,碩士20名,現有在學博士生5人,碩士生7人。1996年當選為天津市青聯常委;曾被評為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血液病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先進個人,榮獲天津市十大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稱號,連獲天津市"九五"、"十五"立功獎章,2007年獲"天津市勞動模範"稱號。2008年獲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教學名師,2009年獲天津市優秀教師及天津醫科大學優秀教師,2010年天津市首屆衛生行業人民滿意好醫生,2012年獲天津醫科大學教學名師。

邵宗鴻教授:基因芯片及二代測序技術在MDS診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2018年6月30日,迪安診斷攜手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舉辦的「第四屆DIAN-Hopkins高峰論壇」血液病診療一體化專題論壇在浙江杭州迪安診斷集團總部隆重舉行。會議匯聚了國內外眾多血液學專家,共同就血液病的檢測手段進行探討。針對該話題,【腫瘤資訊】特邀採訪了天津總醫院血液科的邵宗鴻教授 現任天津醫科大學二附院院長、總醫院內科教研室主任、血液內科主任 曾任中國協和醫科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血液病醫院副所院長 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副主委 中國醫師協會血液科區師分會副會長 中國免疫學會血液免疫學分會主委 天津醫學會血液學分會主委 《中華血液學雜誌》副總編

基因芯片(分子核型分析-CMA)在MDS診療中的價值

邵宗鴻教授:目前,國內外已達成共識將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MDS)劃歸為髓系腫瘤性疾病,其細胞生物學行為的共同特點為趨癌性或癌性。另外,MDS伴有顯性或非顯性的染色體異常,而這些染色體異常對MDS的診斷、治療及預後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價值。

當無法檢出某些MDS染色體異常時,採用基因芯片(分子核型分析-CMA)的方法能高效率地檢測出這些染色體微異常,可進一步指導MDS診治及預後判斷。我們團隊開展了一項臨床研究,共納入200多例MDS患者及100多例非MDS血細胞減少症患者,均採用基因芯片進行檢測。結果顯示:基因芯片的敏感度達70%以上,特異度達100%。這一結果表明,基因芯片在MDS染色體異常檢測方面具有顯著優勢。

初診MDS患者的基因檢測

邵宗鴻教授:研究顯示,與MDS治療及預後密切相關的分子靶點主要有TET2、SFB31、DNMT3A、ASXL1及TP53等,與急性髓細胞白血病(AML)類似。此外,MDS治療及預後與鐵代謝異常相關性較大。對於初診MDS患者基因檢測選擇而言,目前歐美國家已制定MDS基因檢測套餐,臨床上可根據MDS患者的經濟狀況進行選擇。

二代測序技術在MDS診斷中的意義

邵宗鴻教授:二代測序在MDS診斷中的價值值得肯定,但其應用需視情況而定。若採用流式細胞術、FISH等其他檢測手段可幫助明確MDS診斷時,二代測序則無需進行。反之,若採用FISH等手段無法檢出MDS相關染色體異常,但臨床上高度懷疑MDS時,二代測序可更為精準地檢測出染色體基因異常,進而幫助明確診斷。

但需要指出的是,採用二代測序若僅單次檢出基因靶點為陽性時,不能輕易確定MDS診斷;若重複性檢出基因靶點為陽性,且與MDS臨床症狀存在高度匹配性時,方可確定MDS診斷。

【2018 EHA】MDS分子檢測進展

邵宗鴻教授:在今年的EHA會議上,MDS分子檢測的進展內容也較多,主要包括兩大主要方面,即MDS骨髓造血微環境和分子靶點。總體而言,本次EHA會議再次強調並明確了TET2、SFB31、DNMT3A及ASXL1與MDS診療及預後的相關性。

此外,本次EHA會議還指出:意義未明的克隆性血細胞減少(CCUS)與MDS密切相關,CCUS實際為MDS前期,非良性疾病,這對治療具有指導意義。

視頻

示範授課——教學名師邵宗鴻教授

視頻

邵宗鴻採訪


視頻

血液內科邵宗鴻主任5.1最美勞動者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