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景堯
邵景堯,字熙臣,又字芝南,浙江昌国卫(今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昌国)人。晚明官員。
景堯少有才名,号“浙东十四子”。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成進士,殿試名列一甲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擢洗马,掌司经局,曾奉使出封宗藩。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随谕德赵秉忠典试南畿。後乞歸還鄉。癸卯丁外艰,甲辰丁内艰,庚戌服满,升司经局兼左春坊左谕德,壬子典试南京应天省。癸丑(万历四十一年)告病归里。癸亥起用未任,病故。崇祀象学乡贤祠,建坊县城东街上尊殿前。
曾參修萬曆《象山县志》十五卷,著有《邵大师诗文集》。
目录
殿试
殿试是科举考试中最高和最后一级,殿试题目一般由皇上亲自钦定。1598年,万历皇帝朱翊钧亲自主持殿试,皇帝亲自出的殿试题目是《问帝王之政与帝王之心》。这个题目非常明确,就是要求答卷人站在帝王的立场上,回答如何执政和用什么样的思想指导执政的问题。笔者有幸从《昌国卫邵氏宗谱》中看到邵景尧的殿试答卷。邵景尧在一天时间内(从清晨到傍晚),以惊人的才华答写了这份试卷,他以犀利的文笔,简洁的语言和独特的见解论述了帝王与百姓、政策与法制、法制与德制的关系。他将皇帝君主与平民百姓置于平等地位,这是一种进步的历史观。以法制、德制及廉政以安民心,稳定社会的主张,显示出其非凡的才智。通篇试卷文笔流畅、气势磅礴、观点鲜明、主题集中、说理透彻、一气呵成,是一份难得的治国平天下的好文章。兹录邵景尧殿试卷全文于后,以飨读者。
邵景尧殿试卷
圣不自圣,进臣等于廷,俯赐清问。慕唐虞考绩之典,究文宣优劣之殊,以名实不淆为治道之先务,以明良相信为孚契之大端。真有不废法而亦不专任法者愿。臣甫辨志时,每思蹑风云之会,纾芹曝之忠,而今幸曹际圣明,正千载一时也,敢无辞以臣对。闻考课之法,昉自帝曰:“格汝舜,询事考言,乃言底可绩。”考言而先之询事是知人如尧,而不废考课也。舜曰:“敷奏以言,明试以功。”又曰:“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敷奏,继以明试。”三载终以三考,是知人如舜而不废考课也。皋陶飏言曰:“率作兴事,慎乃宪钦哉,屡省乃成。”屡省而后语成,是知人如皋飏,而不废考课也,夫唐虞之世,元首明,股肱良,自僚师师,群工济济,岂其疑心志而任耳目,乃鳃鳃焉拘此 令甲为哉?其精诚之意,贯彻于上下之交,如家人一体,原无贰之心。其考核之法,维系于僚寀之间,与关石并垂,无复疏漏之失。交之愈亲,防之愈密,其诚弥笃,其法弥详,此唐虞之以有为而成其无为也。世之降也,主者厚绳人以法,而薄责已以诚。谓一黜一陟,惟吾操纵,欲天下无逃于法之外,而旋任旋疑,天下亦各相规避窥,以越轶于法之中正。以昔之考课者,诚与法合而为一,故天下不欲欺,亦不能欺。后之考课者,诚与法分为二,故天下阳应以文,而阴肆其伪。安见君子长者之道,不可以治化天下,而其实无妄之诚,徒蕴于中,而不达于外哉。汉文帝恂恂长厚,上有不尽之法,而有疏节阔目之政;下修不雕之朴,而有奉法循理之风。当时循良卓异之吏蒸蒸兴起,可谓德让君子矣。汉宣帝斤斤综核,有程石察渊之明,而少恬愉在宥之致。恃洗垢索瘢之智,而寡安舒古默之规。神雀(爵)、五凤之间,伪增受赏,安在过察之为得乎?急节非清庙之响,疾辔(非)千里之驾,督责非风厉之原,谓孝宣不如孝文,岂不有旨哉。
洪惟太祖高皇帝,辟乾坤于再造,揭日月于重光。当时相与共成光明正大之业者,惟此中外之彦,其殿最百官,三载九载,昭常期也;敷奏明试,昭公典也;固已远溯唐虞,近陋文宣矣,然而推心置腹,披衷见诚,造膝密筹,不以为嫌,和颜降色,不以为屈。大诰三编,首重同游之盛;诸司职掌,独严建官之条;岂尊卑回绝,而爵禄自擅者,第承胜国之习,立法宜周,旌贤能,推奸暴,虽详于法,而实根于诚也。
列圣授守一道,递加绍绎。至肃皇帝,益光两(而)大之。煦育噢咻,恩深于雨露;信赏必罚,威厉于风霆;诚随法运,猗欤休哉。垂范当年,功流万祀矣。
陛下羹墙 列祖之鸿模,步武肃皇之懿轨,固宜吏习淳,士风正,民困苏,达(疑为“挞”)伐张,冤滞仲虚,冒革旧章,亲诏尊之如神明,行之如流水。乃列在下风者,多诞慢成习,旷官不渐,浮靡相尚。有如圣制所及者,讵诚不足恃,法不足维欤?夫抚按责监司,监司责守令,此课吏之法也。今此之耳目,寄于爱憎;彼之精神,熟于迎合,吏治安得不偷。故责在抚按、监司,不专在守令也。宪臣下郡邑,下博士弟子,此课士之法也。今进春华而抑秋实,右辞章而绌理解,士习安得不诡,故责在宪臣,郡邑不专在博士弟子也。尺一甫下,而催科愈烦,汪泽安能下注,则贪墨之惩戒宜严。兵戎已诘,而老弱未汰,则行伍安能充实,故选练之军政宜肃。律例昭如日星, 而意为出入,则肺石之冤未雪,故枉之纵之风不可长也。民膏无轻毫厘,而巧为干设,则尾闾之泄可悯,故旁溢之窦所当塞也。此六者皆法也,非所以法也。所以法者,诚是也。诚者以真心实意与天下相凝结,而不疏于法,亦不苛于法者也。诚心以兴吏治,而不以文治,挠循牧之权,则龚黄接踵。实心以风学宫,而不以文具靡青衿之习,则朴棫成风。(实)心以拯民困,而不以小惠妨公平之体, 则倒悬尽解。实心以饬武备,而不以功令,缚孟贲之手,则干城有托。实心以清无告之冤,而不以喜怒淆司寇之议,则囹圄不烦。实心以全不贪之宝,而不以宠络罄省府之藏,则干没屏息。故蕴之于不可见,而达之于不可见者诚也,用法者不可不务尚也。昔孔子告君云,九经本于一诚。朱熹入对,或曰,正心诚意之学上所厌闻。熹曰:平生所学在此。是诚之一言,所为以大本而行大法者也。陛下以诚行法,吏治民安,岂不媲美唐虞,追纵 列祖,而何必较优劣于汉之文宣哉。然遇臣犹有献焉。诚者法之源也,学者诚之要也。伏惟日御经筵,时勤顾问,公卿辅弼,不离于前,格言谠论,不辍于耳。人欲去而天理纯,圣德配乾行之健,圣心符太虚之公,于以从容中道不难矣。书曰,惟学逊志务时敏厥修乃来。又曰,念终始典于学,厥修德罔觉。学至则诚存,诚存则考课之法不足言矣。天下幸甚,愚臣幸甚。草茅贱士,不识忌讳,干冒天威,臣不胜战憟陨越之至。臣谨对。
殿试卷简析
试卷首先认真总结历史上帝王治国的经验教训。唐虞之世有《舜典》的治官之道,三载一考,三考九载,乃考其功绩,以功绩明暗而进退人材。故唐虞之世“元首明、股肱良,百僚师师,群工济济”。百姓们过的是“舜日尧天欢无极”的日子。但到后世,主事者“厚责人,薄责己”,一升一降,惟己操纵而已,故天下“阳应其文,阴肆其伪”。在西汉时期,曾有过一段“文景之治”,指是的汉文帝和汉宣帝统治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百姓安居乐业的局面。邵景尧很赞赏汉文帝,说他政策宽缓,简化法度,在全国注重道德教育,千方百计提高百姓的道德水平,这就是治国思想畅通,治国办法又不疏忽。一方面有国家的法律起着威胁作用,另一方面注重思想教育。上边有精神,下边办实事,上下相互儆戒,不用经常地检察,就能收到良好效果。当时“循良卓异之吏蒸蒸兴起,可谓德让君子矣”。后来的宣帝就有差距了,他虽然是个精明的皇帝,他的官员也称职,百姓也安宁,但他对国家的事情只注重检察,而不注重根本上治理。于是检察不到的地方必然出漏洞,上上下下虚假的东西就多了,不该受赏而受赏的人逐渐多起来,百姓不服气。
邵景尧非常佩服明太祖朱元璋,说他在政权草创初期就定谋略,建制度。天下大局奠定之后,又进一步立纲纪、陈法度,为后人留下了恢宏的治国章程,远溯唐虞,近习文宣。建立了一套严格的奖励和惩罪政策。
为了对殿试卷的题目作进一步回答,邵景尧针对当时社会的现实,给皇帝提出六条治国安邦建议。
一、严格选拔和考核各级官员。皇上图谋治国,必须设置和选拔好各级官吏,而且对这些官吏要有明确分工,让他们按照职权各负其责,不允许任何人做超越职权的事。然后按照他们所做的事考核其政绩,决不能放纵。现在大部官员,爱憎不分,迎合上宪,吏治焉有不坏。故诚心兴吏治,不能光靠文件和口头说事,要考核为主,象龚遂、黄霸那样的好官会接踵而出。
二、培养教育官吏,抓好教育。教育者的任务是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和规范道德水平,以维护和振兴好的社会风气。针对当时学风中存在的欺诈和虚伪行为,国家必须下决心培养和磨砺一批管教育的官吏,对他们寄于重托,放手让他们工作,在全国形成认真读书的风气,则人才辈出。
三、加重对贪官污吏的惩罚。有的百姓穷困不堪,盗贼蜂起,但又投告无门,就是因为社会上还有贪官污吏,必须加重对贪官污吏的惩处,并罚他们倾家荡产。要实心以拯民困,解民倒悬之苦。
四、加强军队建设,严格军人的遴选条件。军队中那些世袭富家出身的纨绔子弟当军官,不学无术,根本不会打仗。老弱残兵未汰,空饷额大。故选练之军政当严,行伍方能充实。要实心办理武备,则干城有托。
五、国家律例照如日月,要诚心实心地执行。要让全国官吏和百姓不但熟识法令,而且要自觉遵守,清除积冤,安定民心。积冤得不到伸张,抑郁之气得不到表白,社会就无法太平,因此要特别注意刑罚的准确性。奖励清官,严惩昏官,百姓就不会有冤案了。
六、民脂民膏,不能随便浪费。提倡节约,反对浪费国家财物。对那种虚报冒领,贪污浪费者,则要坚决治罪无赦。对财务收支有节制者,应该表扬他们富国裕民的忠心。
孔子云:九经本于一诚(九经:修身、尊贤、亲亲、敬大臣、体群臣、子庶民、来百工、柔远人、怀诸侯。)只有诚心先立,实政继举。皇上以诚行法,吏治民安,岂不媲美唐虞,追上列祖,又何必比较优劣于汉文宣之治呢!
为邵榜眼叫屈
宋代的潘美,明代的袁崇焕等,民间传说是奸臣,正史是好官。邵榜眼在民间传说是一个反面人物,即奸臣,但在正史中是个正面人物,好官。
一屈,在封藩途中谋杀昌国卫指挥武胜。《武氏宗谱》载:武胜在永乐间随俞士吉敕封南洋诸国于永乐七年(1409年)六月初一病死于归国途中。邵景尧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榜眼及第。两人相距两百余年,何来杀武之说。
二屈,关于东溪岭“你平我不平”之说,纯属无稽之谈。在当时社会条件根本不可能开劈东溪岭或洞穿东溪岭。
三屈,戏剧《明末遗恨》中有四奸臣,邵景尧其一,头戴尖纱帽翼。《明末遗恨》说的是崇祯帝吊死煤山事。邵景尧死于崇祯登基前五年的天启三年(1623年),崇祯吊死在崇祯十七年(1644),邵景尧何辜?
在诸多有损邵景尧的故事中,没有一个说他是贪官的,正史上说他是好官。陈汉章《象山县志》说他是“耆年雅望,乡人矜式”。
邵景尧为官十九年是清贫的。邵景尧在世时没有盖过高楼与亭园,他的故居尚在,与一般百姓住宅无异。
尊祖敬宗是文人的大事。邵景尧在世时连宗祠、家谱都未修建。《邵氏宗谱》修于他死后171年的乾隆五十九年,宗祠建于他死后280年的光绪二十九年。而邵景尧在世时因清廉而无能为力。
文如其人,从邵景尧的殿试卷及其诗文看,(《闻宁夏起变》、《吴侯惠政记》等)忧国忧民可见一斑。
万历三十一年,偕谕德赵秉忠典试南畿,以提拔孤贫为己任,有张炜者,少时孤母苦节抚养,贫而有才,这样的人多有提拔。又如华亭张拱端兄弟及周延儒等履端轨端者,同时中举,一时传为美谈。
为什么在社会上对邵景尧诸多流言蜚语呢?其原因是当时政权之腐败,昌国卫是海防要地,正副指挥及诸千户等官皆世袭子弟,不学无术,横行霸道,只会欺待百姓,不会打仗;兵多老弱,多吃空饷,以致城防失守,倭寇入城抢杀掠夺,皆因官兵巡防无方、贫财失戒所致。邵景尧看在眼,恨记心头,多发责备之言,能不引起官兵记恨,邵有功名在身,官兵亦无可奈何,唯有造谣攻击,邵在外做官,乡人听信谣言,故而流传开来。然谣言无一是说邵景尧是贪官污吏,邵榜之清廉可见一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