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鄭國鴻

中文名: 鄭國鴻

別 名: 鄭雪堂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回族

出生地: 湖南鳳凰縣沱江鎮

出生日期: 1777年

逝世日期: 1841年10月

職 業: 浙江處州鎮總兵

主要成就: 保衛定海,與英軍血戰六晝夜

代表作品: 《詩經疏義》《葩經括旨》《昌學崇源》

哀 榮: 入昭忠祠

鄭國鴻(1777年—1841年),字雪堂,鳳凰縣沱江鎮人,愛國將領。


因世代軍功,18歲時承襲雲騎都慰世職。1840年升浙江處州鎮總兵。1841年1月,清廷下詔對英宣戰。鄭國鴻奉命與鎮海總兵葛雲飛、壽春總兵王錫朋一起將英軍趕出海。9月26日下午2萬英軍、29艘英艦進攻擊定海5千守軍,時鄭國鴻獨守的城西南竹山門要隘,與英軍血戰六晝夜,擊沉擊傷英艦十餘艘。炮台被破後將士用刀矛阻擊敵軍,65歲的鄭國鴻將軍,沖入敵陣揮刀連斬數敵,血染疆場,壯烈殉國。[1]


鄭國鴻(1777—1841),字雪堂,回族,湖南鳳凰縣茶田鎮人。曾祖父鄭智文和祖父鄭恂均為朝廷封贈武功將軍;父親鄭朝柱,歷任貴州守備和鎮竿左營游擊、貴州上江協副將,伯父鄭廷松是鎮筸千總。因世代軍功,鄭國鴻年僅18歲便承襲雲騎尉世職。


鄭國鴻少時聰穎好學,記憶過人。稍長,其父將鄭國鴻送往名師故交如煜處就讀經學。國鴻徒步從師,寒暑不苟,經數年苦讀,學識優長,最精詩易,優於文學,恂恂雅飭,好吟詠,嗜窮經。由於鄭國鴻研求經世之學,頗有見解,較早地接受了當時進步的社會思潮,先後著有《詩經疏義》、《葩經招旨》、《昌學崇源》等流傳後世。


目錄

立志報國

17歲時,生父任貴州守備官,臨走前告誡鄭國鴻:「我們祖輩皆從武途進取,為國安邦,盡其薄力,讀書明理,是武將之本;練武殺敵,乃武將之志;你若能文習武,將來馳騁,就能折衝禦侮。」國鴻遵循嚴父教導,乃向伯父、叔父請教,精心習武。隨後,拜其夫好友橋江嚴如煜為師,受其「治國安邦」思想的影響。


鄭國鴻還刻苦自學,尤其注重中國歷代名將的修身、冶軍、作戰經驗。鄭國鴻對宋代岳飛的「文臣不愛錢,武將不惜死」兩句名言頗為讚賞,常對人說:「此舉其大世而言耳,非謂武將可以愛錢也。」鄭國鴻對晉代周處因救兵不至,力戰而死,讚揚道:「將軍得之所矣!」 鄭國鴻對漢代李陵戰敗後投降匈奴的失節行為感到憤怒,說:「援窮力竭,丈夫當死。」鄭國鴻從書中的正反人物中吸取營養,立志學岳飛精忠報國,學周處忠勇不苟。


任職經歷

1803年,拔補永綏屯守備,1815年調至湖北黃州協都司,1821年擢升湖北提標中軍參將,1825年升遷廣西平樂協副將,次年復調湖北竹山協副將並代理鄖陽鎮總兵,1830年調任浙江湖州協副將,60歲又調回湖南寶慶任協副將。楚督裕泰對鄭國鴻倍加讚賞,說他是:「老將德高,才幹出眾。」上奏朝廷,竭力推薦。這樣,1840年道光帝將鄭國鴻提升為浙江處州鎮總兵,調守邊疆。鄭國鴻時年63歲。前去赴任。


保衛定海

定海,三面環山,北有曉峰嶺,俯瞰縣城,嶺陡絕,臨海有間道;東為竹山門,濱海,港狹水深;西為九安門,山叢疊,去海遠;南為道頭,空曠無蔽,海陸往來之要道。


1840年4月,侵華軍總司令喬治·懿律率領40多艘船和4000餘名士兵開赴中圍。6月,鴉片戰爭爆發。侵略軍在廣東、廈門分別遭到兩廣總督林則徐、閩浙總督鄧廷楨的打擊,於是改道北上。7月8日,定海失守。


1841年1月,清廷下詔對英宣戰。鄭國鴻奉命與鎮海總兵葛雲飛、壽春總兵王錫朋率領大軍進駐定海,英軍被迫撤出定海。此後,定海防 務日益鞏固,社會秩序逐漸恢復。


9月中旬,對方將29艘艦艇聚集在定海洋面的黃牛礁一帶。26日上午,艦船全部竄到離定海30里的橫水洋,鄭國鴻等立即集合隊伍,勉勵 將士們堅決保衛定海,「城亡吾亡,不離定海半步」。是日下午,氣勢洶洶的英艦列成縱隊闖入定海海面,稍後,侵略軍頭子璞鼎查指揮船艦突然向竹山門方向進發。鄭國鴻負責防守要隘——竹山門。


9月27日凌晨,侵略軍「皋華麗」號等4艘軍艦竄入竹山門狹巷,向土城發炮猛攻,企圖突破正面防線。鄭國鴻率軍與其惡戰八九小時,擊斃英軍400餘人,使其慘敗而逃。但是敵我力量懸殊,且定海守軍武器裝備落後。三總兵以保衛定海為重,忍辱負重,動員將士們英勇殺 敵,鄭國鴻號召大家「與定海共存亡,同心協力,誓死保衛定海」。三大總兵進駐定海後,認真部署防務,通盤考慮戰守,表現出與定海共存亡的決心。


至此,5天5夜,侵略軍共發射1000多枚炮彈,仍無法攻下定海。


戰死沙場

10月1日晨,大霧茫茫,英國軍隊以為清朝軍隊無從瞭望,企圖偷襲。鄭國鴻等將領料定對方必至,伏地倚土,矚睨四望,忽滿耳風篷聲 ,又海水有聲,似船頭遇風吹一般。幾個小時後,英國軍隊傾巢出動,分三路夾擊。這次總攻,對方派出船艦、運兵船、測量船、汽船共15艘,規模巨大。


在分兩路縱隊在五奎山炮隊的掩護下,分別強行登陸。


鄭國鴻腹背受敵,毫無畏懼,沉着指揮。在炮筒發紅不能再裝火藥的情況下,使用刀矛阻擊。面對英軍步步逼近,鄭國鴻見敗局已定,乃將將印交給將校,單槍匹馬沖入敵群,揮刀連斬數人,身受十餘傷,終於血染沙場,壯烈殉國。竹山門也被對方攻破,隨征人員及1200餘名處州士兵,幾乎全部犧牲。這一役連續血戰六晝夜,殺傷不少,終因寡不敵眾,三鎮總兵同殉,守軍五千,也全部陣亡。


史書記載

《清史稿·鄭國鴻傳》

《清朝柔遠記》

《鳳凰廳(縣)志》

《定海廳(縣)志》


家庭成員

曾祖父鄭智文,朝廷封贈武功將軍

祖父鄭恂,朝廷封贈武功將軍

伯父鄭廷松,官至鎮筸千總

父親鄭朝柱,歷任貴州守備和鎮竿左營游擊、貴州上江協副將

子鄭鼎聲

子鄭鼎臣,官至浙江批驗大使

孫鄭鍔,賜為舉人,襲騎都尉,任七品小京官

孫鄭銛,賜為舉人,襲雲騎尉

曾孫鄭肇百、鄭綺


歷史評價

裕泰:「老將德高,才幹出眾。」


陳康祺:至於陳忠愍公之守吳淞,葛壯節、王剛節、鄭忠節三公之守定海,及公之守虎門,皆以同舟匪夫,援絕鼓死,結纓免胄,頹我長城。餘生庚子,世貫海東,采父老之傳聞,睹近年之世變,濡筆紀此,憤氣填膺。


鄭國鴻陣亡後,道光皇帝揮淚下詔,誥授鄭國鴻武顯將軍(正二品),依總兵賜恤。遵旨將其英靈運回原籍安葬。陵園陵墓前豎立螭首龜跌,碑高3.2米、寬1.35米、厚12公分,墓前為石坊,四周砌以石圍牆等建築, 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


三忠祠

三忠祠原為關聖廟啟忠祠,清光緒十年(1884年)擴建,共占地面積600餘平方米。三忠祠碑,高2.17米,寬1.65米,共鐫碑文1044字, 記述當年三總兵抗英的英雄事跡。


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英國發動了鴉片戰爭,6月7日攻陷定海。定海總兵葛雲飛,壽春總兵王錫朋,處州總兵鄭國鴻英勇搏鬥,浴血奮戰六晝夜,斃敵1000多人。但終因城內彈盡,援兵不到,相繼殉難。在曉峰嶺山崗上,還可以見到古炮台遺址。旁邊供着三尊神像,就是當年戰死沙場的民族英雄葛雲飛、王錫朋和鄭國鴻。


「三總兵」紀念廣場

「三總兵」紀念廣場位於竹山頂,占地600多平方米,中央是由3把21米高的不鏽鋼寶劍組成的紀念碑。用將軍紅花崗岩雕塑的6米多高的 三總兵(葛雲飛、王錫朋、鄭國鴻)像站立碑前,倚劍臨風,神情堅毅,目視定海城,象徵着誓死保衛國門的浩然正氣。紀念碑的底座由1米多高的淡紫色花崗岩砌成,底座的北面是一組表現定海軍民頑強抗擊英國侵略者的青銅浮雕。


鄭國鴻陣亡處

鄭國鴻陣亡處在三總兵紀念廣場南面的山腰處。


傲骨亭

傲骨亭建在曉峰嶺與竹山之間的山脊。為褒揚定海葛雲飛、王錫朋和鄭國鴻三總兵等先烈在二次定海保衛戰中以身殉國的民族氣節,激勵後人不忘國恥,奮發圖強,成為祖國的脊樑,特建傲骨亭以勵之。傲骨亭東面豎有傲骨亭碑記。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