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鄭欽安(1824--1911),清代醫家。名壽全。原籍安徽,其祖遊宦四川,遂寓居邛崍。幼習經史,後從劉芷塘學醫。道光中葉行醫於成都。
- 學本《黃帝內經》、《周易》太極、仲景之奧旨,謂「人生立命全在坎中一陽」,強調元陽真氣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重要作用,治病立法重在扶陽,用藥多為大劑姜、附、桂等辛溫之品,人稱「姜附先生」、「鄭火神」。
- 精研《傷寒論》,謂六經辨證可愈外感,亦可治內傷。著《傷寒恆論》十卷(1869年),釋方辨脈,頗切實際。又撰《醫法圓通》四卷(1874年)、《醫理真傳》四卷(1869年),論乾坤坎離、五行、四診、辨陽虛陰虛、雜病內外虛實及經方時方之要。弟子甚眾,門人盧鑄之,頗得其傳。
目錄
基本信息
姓名 鄭欽安
|
別名 鄭壽全
|
民族 漢族
|
職業 名醫
|
出生地 四川邛州
|
出生時間 1824年
|
去世時間 1911年
|
所處時代 清朝
|
主要作品 《醫理真傳》 《醫法圓通》 《傷寒恆論》
|
主要成就 《周易》《內經》
|
人物生平
鄭壽全,字欽安,生於清道光四年(1824),卒於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時人稱其為「鄭火神」「姜附先生」,四川邛崍人。後世學者推鄭欽安為中醫「火神派」開山鼻祖,傳人及私淑者遍及川滇兩省乃至全國,聲名卓著者如盧鑄之、祝味菊、吳佩衡、補曉嵐、范中林等。
清道光四年(1824),鄭欽安誕生於蜀南邛州東路白馬廟(今四川邛崍市前進鄉虎墩村白馬廟)。邛崍古稱臨邛,唐代詩人白居易《長恨歌》所言「臨邛道士鴻都客」詩句中的臨邛即是指此。邛崍築城置縣已有2300餘年,早於秦滅巴蜀時便已置縣,古時與成都(益州)、重慶(巴郡)、郫縣(鵑城)並稱為巴蜀四大古城。當地風物華美,歷史源遠流長,漢代時為富商巨賈雲集之地,又是西漢才女卓文君的故鄉,卓文君和司馬相如演繹的中。
國經典愛情故事「鳳求凰」就誕生在這裡。邛崍一帶又是中國道教發源地,縣之北有大邑縣鶴鳴山、都江堰市青城山,唐代著名道士袁天罡亦曾在邛州任火井縣(今邛崍市火井鎮)縣令,有學者認為白居易所說的「臨邛道士」即指袁天罡。鄭欽安從小生活於邛崍這一文化底蘊深厚之地,為其日後在醫道上的成長打下了堅實的文化基礎,乃能儒醫皆通,於醫學一途方有創見。
人物著作
- 鄭欽安治學嚴謹,醫技精湛,行醫課徒之餘,撰成《醫理真傳》《醫法圓通》《傷寒恆論》三部著作,均流傳於後世。《醫理真傳》四卷,刊行於1869年,論乾坤坎離、陰陽五行之理,主醫易匯通,結合易理闡述醫理,以陰陽坎離為綱,強調真陰真陽為性命之本,討論陽虛證、陰虛證及雜病的辨治。《傷寒恆論》十卷,刊行於1869年,是編發明仲景之學,考釋《傷寒論》,詳釋方義,細析脈理。《醫法圓通》四卷,刊行於1874年,主要為討論雜病之書,論雜病以陰陽為實據,辨明陰陽虛實及雜病處方圓機活法,並批駁時醫弊端,示以用藥法眼。以上三部著作發展了《傷寒論》經方的圓通運用,對明代溫補學派的溫陽學說也是批判的繼承和發揮。學者若要靈活掌握經方的運用,鄭欽安這三部著作都是很好的參考。其中扶陽思想,是學者研究溫陽學說的重要內容,有着較高的學術價值和臨床實用價值。鄭欽安三部著作皆流傳至今,為後世學者所珍視。
學術思想
- 乾坤坎離說
鄭欽安在中醫學術上一個鮮明的特色就是重視陰陽辨證。他在《醫理真傳》敘中說:「醫學一途,不難於用藥,而難於識證。亦不難於識證,而難於識陰陽。陰陽化生五行,其中消長盈虛,發為疾病。萬變萬化,豈易窺測。」可見,鄭欽安是十分重視辨識陰陽的。為使後世學者能準確辨識陰陽,鄭欽安在著作中處處都在指點陰陽真機。
- 真陽學說
鄭欽安出生於儒門世家,熟諳易理,引易人醫,故其《醫理真傳》開篇即以乾坤坎離諸卦立論。這是鄭欽安「真陽學說」的基礎,亦是其圓通心法的根本。
潛藏於腎中水底的真陽又具有蒸騰之性,可蒸騰氣化腎水上濟於心。與此同時,心中真陰,又降心火下交於腎。
鄭欽安十分強調腎中真陽的潛藏之性,在其所論的病證之中,半數以上皆是陽虛陰證。所以他在論陽虛陰證病機時,大多主真陽騰越,不能固守於下,而至生機斷滅。鄭欽安的「真陽學說」論理獨到,既重視真陽的潛藏,又重視真陽的蒸騰升降,以真陽飛潛騰越為陰證的根本病機,為其獨特發揮,這就是鄭欽安「真陽學說」的理論核心。
鄭欽安的「真陽學說」論理獨到,既重視真陽的潛藏,又重視真陽的蒸騰升降,以真陽飛潛騰越為陰證的根本病機,為其獨特發揮,這就是鄭欽安「真陽學說」的理論核心。
- 萬病一氣學說
鄭欽安在學術上重視人身一氣之根,認為真陽一氣的生理運行是否正常,為人身發病與否的關鍵。因此,臨證之中處處重視人身一氣運行,提出了「萬病一氣說」的學術見解。
- 六經氣化學說
鄭欽安研究傷寒也以六經為重點,注重六經分經審證與六經氣化的研究,且較陳修園更加明晰,自雲以明仲景立法垂方之苦心,補陳修園之未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