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郡望,又稱姓望或地望,是「郡」與「望」的合稱,郡是中國古代行政區劃單位,望是指望族世家,郡望連用,即表示某一地域範圍內的名門望族或該望族的發源地。

郡望始於六朝時期,由於門閥制度的盛行,各個州郡都形成了一批公認的高門大姓氏,當時稱為「士族」、「右姓」等,為標榜自己是某地的望族,他們特意在姓氏的前面標出自己家族所在的地域,顯示貴族身份,顯示與同姓氏其他人的區別。一個郡可以有多個望族,如陳郡有陳郡謝氏、陳郡袁氏等。同一姓氏,不同地區的家族,則使用各自的郡望,如崔氏有清河崔氏、博陵崔氏。唐朝時期,門閥制度衰落,而社會上仍多稱郡望。同時,唐代流行以本姓氏最著名士族使用的郡望標榜個人或家族,劉知幾記載姓袁的就自稱陳郡袁氏,姓杜的就自稱京兆杜氏,姓劉的都自稱是彭城劉氏,姓魏的都說是鉅鹿魏氏。至明代,籍貫方才徹底替代郡望。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毛漢光指出,士族是具有時間縱度的血緣單位,強調郡望以區別於其他家族,猶如一家百年老店強調金字招牌一般,郡望與士族相始終。

目錄

歷史

歷代的姓氏書中,其中有一類是以論地望為主(如唐代柳芳的《氏族論》和南朝劉孝標的《世說新語》)。《百家姓》刻本,也往往在每個姓氏前面註明了「郡望」。如隋唐時期,在我國北方形成的「四大郡望」[1]:范陽(今北京至河北省保定一帶)盧氏,清河(今河北省清河一帶)崔氏,滎陽鄭氏(今河南省鄭州一帶),太原(今山西省太原一帶)王氏。

新唐書·柳沖傳》所載的柳芳《氏族論》:郡姓者,以中國士人門第閥閱為之。制:凡四世有三公者曰膏粱,有令仆者為華腴,尚書、領護而上者為甲姓,九卿若方伯者為乙姓,散騎常侍、太中大夫者為丙姓,吏部正員郎為丁姓。凡得入者。謂之四姓。

現狀

我國姓氏中郡望堂號最多的是張姓,有43望之多[2],此外王姓也有32望。然而,今天的張姓則習慣稱16望,即清河、南陽、吳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陽、犍為、沛國、梁國、中山、汲郡、河內、高平、百忍、金鑒。其中,除最後兩個是堂號外,其餘14個全是郡望;王姓則稱23望,即太原、琅邪、北海、陳留、東平、高平、京兆、天水、東平、新蔡、新野、山陽、中山、章武、東萊、河東、金城、廣漢、長沙、堂邑、河南、三槐、開閩,其中三槐、開閩是堂號。由於張、王二姓歷來就是我國的大姓,其郡望堂號也要較其他姓氏為多。

視頻

郡望 相關視頻

0718郡望與堂號
天下李氏 郡望隴西

參考文獻

  1. 郡望的由來和演變,中華施氏網
  2. 張姓為什麼是天姓,山坡範文網,20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