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圖片說明

圖片來源百度

郭泰祺(1888年12月4日-1952年)[1],字保元,號復初湖北省黃州府廣濟縣(今武穴市)人,中華民國外交官。

目錄

生平

北京政府時代的活動

郭泰祺的父親郭錫谷清朝秀才。1902年(光緒28年),郭泰祺入張之洞創辦的新式學堂武昌湖北省五路高等小學堂。後來,郭泰祺的才識獲得張之洞器重,1904年(光緒30年)獲公費赴美國留學。完成中學教育後,在1908年入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政治學。1911年,獲優秀大學生的榮譽稱號,同年6月升入大學院。留學期間,還從事記者活動。[2][3]

辛亥革命爆發的消息見報後,郭泰祺在1912年(民國元年)歸國,被任命為湖北軍政府外交股長。同年8月,國民黨成立,郭泰祺加入。1913年2月,黎元洪就任副總統,郭泰祺作為其英文秘書隨行赴北京。1916年(民國5年)6月,隨着袁世凱死去,黎元洪升為大總統,郭泰祺任其高等顧問兼外交部參事。1917年7月,張勳復辟,黎元洪失勢,郭泰祺下野。其後,郭泰祺回到湖北省,歷任湖北方言學校、武昌國立外語學校、武昌商科大學校長。[4][5][6]

護法軍政府的活動

1918年(民國7年),郭泰祺赴廣州,加入孫文(孫中山)的護法軍政府,任參事兼外交次長。同年夏,和陳友仁王正廷美國活動,爭取美國政府支持護法軍政府,但以失敗告終。1919年(民國8年)1月,郭泰祺、陳友仁作為護法軍政府代表奉派參加巴黎和會。但是,郭泰祺、陳友仁赴美國展開否認北京政府的活動,後來通過其他途徑改派王正廷作為護法軍代表參加巴黎和會。[7][5][6]

1920年(民國9年)11月25日,孫文改組軍政府,郭泰祺任軍政府參事兼宣傳局局長。翌年5月,孫文就任非常大總統,郭泰祺任總統府參事。1922年(民國11年)4月,調任廣東省政務廳廳長。翌年,任外交部次長。1924年(民國13年),任國立武昌商科大學武漢大學經濟管理學科的前身)校長。<ref>邵(2000)、99-100頁。

國民政府的活動

1927年(民國16年)4月12日,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郭泰祺站在蔣介石方面,擔任江蘇省外交交涉員兼上海政治分會委員。8月,任外交部次長兼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上海辦事處國際組主任。其後,郭泰祺參與了西山會議派新桂系汪精衛等反蔣派的活動。1931年(民國21年)12月,中國國民黨各派大團結。

1932年(民國21年)1月,汪精衛任行政院長羅文幹任外交部長,郭泰祺任外交次長。同月,一·二八事變後的停戰交涉中,郭泰祺作為中國方面代表參加,最終締結上海停戰協定。但是,上海的各團體及學生激烈反對該協定,郭泰祺被反對者砸中頭部負傷,入院治療。結果,協定的簽訂改在醫院的病床上進行。

同年6月,郭泰祺被免去外交次長,改任駐英國公使。任內,曾在國際聯盟三度作為中國代表出席,在國際聯盟會議上反對承認滿洲國並展開辯論。1935年(民國24年)5月,伴隨着公使升格為大使,郭泰祺成為第一任中國駐英國大使。同年,被倫敦大學授予名譽法學博士,11月當選中國國民黨第五屆中央監察委員。1937年(民國26年)7月,隨着盧溝橋事變發生,抗日戰爭爆發,郭泰祺多次照會國際聯盟,抗議日本的軍事行動。1938年初,英國牛津大學授予郭泰祺名譽法學博士。

短暫的外交部長生涯

1941年(民國30年)4月,郭泰祺被召還中國,接替王寵惠擔任外交部長。郭泰祺是反蔣派人物,蔣介石本來希望自己身邊的王世傑接任外交部長,但王世傑和陳果夫不合,運動的結果是郭泰祺出任外交部長。郭泰祺與承認汪精衛的南京國民政府的國家斷交。同年12月,郭泰祺突然被罷免外交部長職務,改任國防最高會議外交委員會主席。理由是在對美國交涉中與蔣介石意見對立,花費超額資金修建官邸等等。1945年(民國34年)5月,當選為中國國民黨第六屆中央監察委員。

參考文獻

  1. 邵(2000)、98頁以及劉國銘主編(2005)、1848頁作生於1888年。徐主編(2007)、1273頁作生於1890年。
  2. 以上見邵(2000)、98頁。徐主編(2007)、1273頁及劉國銘主編(2005)、1848頁作1909年(光緒元年)郭泰祺歸國,創辦湖北方言學校,自任校長。如果這屬實,那麼郭泰祺當時虛歲22歲便出任校長。
  3. 劉金華,郭泰祺:「被遺忘的外交家」,世界知識2007年12期
  4. 邵(2000)、98-99頁。
  5. 5.0 5.1 徐主編(2007)、1273頁。
  6. 6.0 6.1 劉國銘主編(2005)、1848頁。
  7. 邵(2000)、9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