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都拉斯(阿尔巴尼亚语:Durrës)都拉斯州首府,阿尔巴尼亚最大海港。在亚得里亚海都拉斯湾北岸,临近亚得里亚海。人口约114,000(2003年),为欧洲最古老城市之一。 [1]

目录

地理位置

都拉斯海港,位于阿尔巴尼亚(全称:阿尔巴尼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ALBANIA)西部沿海都拉斯(DURRES)湾口的北岸,濒临亚得里亚(ADRIATIC)海的东南侧,是阿尔巴尼亚最大的港口。始建于1927年,是全国的铁路枢纽。该港还是重要的工业中心之一,主要工业有烟草、橡胶、面粉及修船等。港口海域鱼产丰富,又是全国最大的渔业中心。距机场约35km。

都拉斯海港有两个防波堤防护。港区主要码头泊位岸线长1250m,最大水深达9.2m。装卸设备有各种岸吊、龙门吊浮吊、汽车吊、铲车拖车等,其中浮吊最大起重能力达100吨。

有仓库及堆场约9万m∧<2>。矿砂码头最大可靠万吨级船舶。油码头水深约7m,有清舱设施。装卸速率:矿砂装速每天达2000吨;沥青装速每舱口每天160吨;杂货每舱口每天可装120吨;成套设备、车辆机械、五金钢材等每舱口每天可卸120吨。

主要出口货物为铬矿、铁砂、沥青、烟草、水果、烧碱及纺织品等,进口货物主要有钢材、粮谷、农业机械、运输工具及工业设备等。全国有五分之四的海运货物通过本港进出口。年货物吞吐能力约600万吨。节假日及星期日均不工作。

气候特征

该港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年平均气温最低为2月约-1℃,最高为8月约25℃。每年11月-次年4月为雨季,风浪较大。全年平均降雨量约1300mm。全年潮差较小,最大不超过0.3m。

历史沿革

阿尔巴尼亚最古老的城市。前627年由来自科林斯、克基拉的古希腊人建成,称为“埃皮丹那斯(Epidamnos)”。两次伊利里亚战争后被罗马人占领,改称为“都拉基乌姆(Dyrrachium)”。罗马内战中庞培在此击败恺撒(都拉基乌姆战役)。在罗马人统治下,城市繁荣且道路纵横。罗马帝国分裂后,城市归属东罗马帝国。 阿纳斯塔修斯一世统治期间,城市因地震被毁。随即城市得到重建,城墙被加固。这使都拉斯的防御工事成为巴尔干西部最强。

1081年的底拉西乌姆会战拜占庭帝国战败,都拉斯一度被诺曼人占领。11-12世纪,城市逐渐衰落。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后,一度被威尼斯共和国占据。1213年伊庇鲁斯专制国收复都拉斯。1273又遭受毁灭性地震,随即修复。1296年被塞尔维亚吞并。 塞尔维亚帝国统治者斯特凡·杜尚于1355年去世后,都拉斯落入阿尔巴尼亚家族托比亚斯(Thopias)手中。1392年威尼斯重新控制都拉斯。城市免于在1466年被穆罕默德二世围攻,但在1501年仍旧被土耳其军占领。 1912年阿尔巴尼亚宣布独立,城市正式升起阿尔巴尼亚国旗。[2]

经济文化

阿尔巴尼亚是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之一。工业以原料工业为主,生产并出口石油、天然沥青等矿产品,主要工业部门有食品、电力、纺织、钢铁、机械等。农业产区集中于西部沿海平原,除麦类、玉米等等粮食作物外,棉花烟草为其主要经济作物

1914-1919年间为阿尔巴尼亚首都,全国最大铁路枢纽,公路中心。工业有船舶修造、机车橡胶化学烟草、食品加工等。海洋渔业生产基地。设有海洋鱼类研究所。有古城遗迹(已建为博物馆)、罗马斗技场等古迹。有海滨浴场,是疗养和旅游地。[3]

旅游景点

都拉斯圆形露天剧场坐落于阿尔巴尼亚第二大城市都拉斯的中心位置,是一座大型的罗马圆形剧场。该剧场建造于公元2世纪初期,在20世纪末被发现,目前为阿尔巴尼亚知名的旅游胜地,已被列为世界遗产候选地。[4]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