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鄂尔泰Template:Man;1677年-1745年),字毅庵,西林觉罗氏,清满洲镶蓝旗人。

目录

生平简介

他出生在一个贫寒之家,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20岁中了举人,自此步人仕途。康熙四十二年袭封佐领,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被授任内务府员外郎。此后,又先后升为江苏布政使、广西巡抚、云贵总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 、军机大臣等,成了清廷重臣。弟弟鄂尔奇官居户部尚书、步军统领,长子鄂容安曾任军机章京,后升任河南巡抚、两江总督,次子鄂实也曾担任参赞大臣,三子、四子也都是巡抚一级的大官,五子鄂忻则是庄亲王允禄的女婿。 乾隆十年(1745年)以病解职。同年三月乾隆亲往鄂尔泰住所视疾,加为太傅。不久病卒。

与李卫并称为“模范总督”

雍正五年(1727年),奉命修《八旗通志》初集,凡250卷。雍正时期尝任云贵总督,兼辖广西,在云南积极推行改土归流,雍正四年(1726年)上疏“云贵大患,无如苗蛮,欲安民,必制夷,欲制夷,必改土归流”,七年设官府,置流官,驻军队,巩固了西南边疆。与田文镜李卫并称为“模范总督”。

献诗颂扬雍正帝的德政

雍正六年(1728年),正当各地都在传说雍正帝依靠不法手段夺取皇位并质疑皇帝执政的合法性时,鄂尔泰及时上报祥瑞之征,奏称云南出现祥云,并借机献诗颂扬雍正帝的德政。此举不禁令雍正帝龙颜大悦,鄂尔泰也自此成为雍正帝的重要心腹和股肱之臣,并最终成为首席军机大臣。

不徇私情、刚正不阿

鄂尔泰担任内务府员外郎时,当时,尚是皇子的胤禛(后来的雍正帝)曾向鄂尔泰索取财物,没想到的是,他只是得到了鄂尔泰大义凛然的回绝。那是个特殊的年代,皇子之间的残酷倾轧.令康熙帝不得不对皇子们施以严密的监控,同时也严防朝臣围绕皇子营私结党。鄂尔泰为什么会拒绝胤禛,料想是出于避祸的本能。有意思的是,胤禛就此记住了鄂尔泰,认为他是不徇私情、刚正不阿的好官。是故,当雍正帝即位之后,鄂尔泰很快就被提拔为江苏布政使,三年后又升任云贵总督。

越职陈奏

在云南,鄂尔泰听说雍正帝将拨十万两白银,专项办理江苏水利,很高兴,立即上疏 ,说自己曾对江苏水利“悉心咨访,略知大要”,并针对各地水利工程的实际情况, 提出了一个详细的方案,还期盼有关地方官能“倡率有方,调度得宜”。在奏折的结尾处,他强调说:“臣曾任江南,故不揣愚昧,越职陈奏”。 雍正看过折子,马上批了十二个字:“所奏江南水道事宜,甚属周详”。还表示:“凡内外大臣,越职办事,固为不可(原则上还是不可!)。鄂尔泰为民越职犯规,却又受到了嘉许,盖因其心实公也! 但鄂尔泰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却由于选派官员失当,加之官军扰民太甚,引发雍正帝怪罪。鄂尔泰自觉理亏,便请求罢官离职,回家养病,得到雍正帝的允准,鄂党也就此一度失势。

“知人善任,赏罚明肃”

鄂尔泰对待属下一贯颇有长者之风,更以“知人善任,赏罚明肃”而著称。手下臣僚凡有擅长之技,他都能过目不忘,并及时地给予奖励和提拔。因为这个缘故,不仅仅满人愿意前来依附,汉官如张广泗等人也都乐意为其所用。

“当代第一良臣”

雍正皇帝一生最宠幸的有三个人:鄂尔泰、田文镜、李卫,并将他们树为地方督抚之楷模。其中,鄂尔泰又名列首位,被他誉为“当代第一良臣”。 当面告诉尹继善,谓当学此三人[1]。尹继善奏曰:“李卫,臣学其勇,不学其粗;田文镜,臣学其勤,不学其刻;鄂尔泰,宜学处多,然臣亦不学其愎。”雍正不以为忤。乾隆尝谓:“我朝百馀年来,满洲科目中,惟鄂尔泰与尹继善为真知学者。”[2]

受遗旨辅政

雍正十年(1732年),任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办理军机事务。雍正崩于深夜,鄂尔泰适巧为值班军机大臣,最先探视雍正遗体并安排入殓,且受遗旨与张廷玉辅政。乾隆初任总理事务,加至太保。乾隆七年(1742年),谕令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纂修《国朝宫史》。

鄂党失势

乾隆帝深知自己刚刚即位不久,手下并无可用之人,也只得在鄂党和张党中选拔人才。乾隆帝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满汉一家的帝国,但他在骨子里还是会对于满人更多一重倚重和重视,而对汉人则更多一层防备和歧视。此故,鄂张两党的争斗中,鄂党一直是处于上风。但他时刻注意著鄂党的抬头之势,不能不时刻保持警惕,适时采取警告和控制措施,防止其势力极度膨胀。 乾隆帝开始以一种高压和威严之势公开点名批评鄂尔泰,甚至是借机表扬了张廷玉,一抑一扬之间,令鄂尔泰更受刺激。鄂尔泰明白自己在与张廷玉的较量中已经处于下风,甚至已然失宠,不得不自此多加小心。 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正当鄂尔泰准备收心做他的太平宰相之时,依附在他周围的党徒却又制造出风浪,把这位已经处在风口浪尖的权臣进一步推向危险的漩涡之中。 原来,鄂党干将仲永檀官至左副都御史之后,不免有些得意忘形,并四处留下逆迹。就在这年年底,仲永檀与鄂尔泰长子鄂容安串通密谋对付张廷玉一事败露。根据一份供词显示,他们二人在未上密折之前先行商议,既奏之后,又互通情报反复商议。这种行为既无视密折制度,又纯属结党营私,尤其令乾隆帝感到愤怒。一个是儿子,另一个是门徒,鄂尔泰自然难逃干系。 经过这番折腾之后,鄂尔泰威风扫地,颜面尽失,鄂党也不能再持续当初的那种强势。乾隆九年(1744年)冬,鄂尔泰患病卧床,手脚不能动弹,疑似得了中风。在与病魔艰难抗争一段时间之后,他最终还是在第二年春天病故。得知鄂尔泰去世的消息之后,乾隆帝还是按照父亲当年的遗诏,特别颁旨准许鄂尔泰配享太庙。 鄂尔泰死后,乾隆二十年三月,爆发胡中藻案,四月,鄂尔泰的得意门生胡中藻被斩杀,已故大学士鄂尔泰被撤出贤良祠,不准入祀。鄂尔泰之侄鄂昌被赐自尽[3]

曾经满门荣贵的鄂家,因为胡中藻一案的牵连,竟然遭到乾隆帝如此严厉的打击,看到乾隆帝铲除鄂党的意愿如此坚决,鄂党分子纷纷偃旗息鼓,曾经不可一世的百足之虫,也只能就此销声匿迹。

竖立了一块永不磨灭的心碑

综观鄂尔泰的一生,建树颇丰,功勋卓著,特别是他在西南各地一创办的“改土归流 ”,不但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极为深远的历史意义。它对促进祖国大家庭的统一、和谐、繁荣、进步,起到了难以估算的积极作用。因此,各族人民也都为他竖立了一块永不磨灭的心碑! (事据《清史稿》《清官传》等)[4]


轶事

  • 鄂尔泰名言:“大事不可糊涂,小事不可不糊涂,若小事不糊涂,则大事必至糊涂矣。”张廷玉闻后称赞此言“最有味,宜静思之”。
  • 鄂尔泰时任内务府员外郎时,曾拒绝了以皇子身分向鄂尔泰请托的雍正,此举不但没有得罪雍正,反而得到了雍正的赏识。
  • 雍正三年(1725年)冬,鄂尔泰即将前往云南任职,雍正得知其身体不适,命令他乘坐雍正的御舆前往赴任,之后鄂尔泰恢复了健康,雍正高兴的在鄂尔泰的奏折上批示说:“朕与卿一种君臣相得之情,并不比泛泛乃无量劫善缘之所致。”雍正五十大寿,因鄂尔泰时任云贵总督未能出席,雍正特地挑选了宴会中的食物,快马加鞭运往云南给鄂尔泰。以上二例,可见雍正与鄂尔泰的私交甚好。

注释

  1. 《清高宗实录》卷114载:“当日鄂尔泰、田文镜、李卫皆督抚中为皇考所最称许者,其实田文镜不及李卫,李卫又不及鄂尔泰。”
  2. 清史稿·列传九十四》
  3. 《高宗实录》卷四八六
  4. 从得势到失宠:清朝重臣鄂尔泰的悲喜人生

参考书目

  • 《清代文字狱档·军机处档》
  • 袁枚《武英殿大学士傅文端公鄂尔泰行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