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登瀛
鄭登瀛(1873~1932),又名學瀛,字十洲,號竹溪詩逸、北郭詩逸。竹塹(今新竹)人。
生平
鄭登瀛為進士鄭用錫曾孫。五歲喪父,由其母高氏撫育成人。少與劉景平、羅百祿同受業於高敬修,三人因才相埒、志相合,且皆善書法,人稱「高門三傑」。早年曾經營酒廠,獲利頗為可觀。其後日人實施專賣制度,遭強行徵購,遂轉而寄情書畫於北郭園故宅。昭和六年(1931)「九一八事變」後,鄭十洲將詩稿中涉及時局者全數燒燬。隨後將子嗣三人分別送往北平、廣州就讀。昭和七年(1932)六月病逝,享年六十。[1]
鄭氏重性情,詩歌以抒情見長,張純甫評云:「詩雖宗隨園,而典贍乃類義山。」生平作品有《鄭十洲先生遺稿》,由其女婿羅啟源在民國五十六年(1967)排印出版,收錄詩作一百一十首,多傷感與遊興之作,1992年由龍文出版社影印重刊。此外,尚有未出版詩稿《滄海遺音》、《扶桑寄生草》、《雞肋雜錄》、《北郭園小草》[2]。以下詩作據《滄海遺音》手稿本、《扶桑寄生草》手稿本,民國五十六年(1967)其婿羅啟源為之整理刊行,題曰《鄭十洲先生遺稿》,凡存詩一百一十首。
詩詞
五言律詩
春寒(淸·鄭登瀛)
料峭東風冷,吟朋聚一團。
鳥啼楊柳外,花放筆毫端。
杯裡春長在,爐頭火不殘。
淺斟更低唱,風味莫同看。
七言絶句
哭劉梅溪茂才絕句二十八首
其一(淸·鄭登瀛)
飛鴻渺渺剩泥痕,忠厚如君古道存。
修德為何偏減算,不平何處叩天閽。
其二(淸·鄭登瀛)
平生壯志化煙飛,經濟文章願兩違。
差喜萱堂春在日,青衫當作老萊衣。
其三(淸·鄭登瀛)
同窗苦憶少年時,君自聰明我自癡。
堪嘆名心君太急,佳文私讀畏人知。
其四(淸·鄭登瀛)
西山山上滿蓬蒿,埋沒劉郎意氣高。
猶記童年堂試日,風簷寸晷共揮毫。
其五(淸·鄭登瀛)
劉毅摴蒲百萬頻,劉伶縱酒最傷神。
兩人癖嗜君兼有,知是前身是後身。
其六(淸·鄭登瀛)
性愛樽中酒不空,疏狂厭哭阮途窮。
留賓不計床頭物,大有陳遵投轄風。
其七(淸·鄭登瀛)
謀生百計病劉郎,無術能延一命長。
靈若有知應自悔,當初何苦學岐黃。
其八(淸·鄭登瀛)
不訪芙蓉石曼卿,不來兜率號天名。
想君此日修文去,定伴諸神返玉京[3]。
其九(淸·鄭登瀛)
幾番剪紙枉招魂,廳誌猶餘手蹟存。
知否[4]江東羅處士,為君續筆入公門[5]
其十(淸·鄭登瀛)
絕筆忙題詩幾章,為償詩債索枯腸。
仙鄉好到無何有,尋個蘧蘧化蝶莊[6]。
其十一(淸·鄭登瀛)
青青桃李滿門中,絳帳傳經憶馬融。
惆悵栽培人去後,幾株依舊笑春風[7]。
其十二(淸·鄭登瀛)
難酬壯志感偏多,羞乞人憐貧裡過。
今日教人籌後事,未知長嘯又如何[8]。
其十三(淸·鄭登瀛)
未親執紼到牛眠,病裡維摩纔見憐。
一束生芻一杯酒,隨人草草奠靈前。
其十四(淸·鄭登瀛)
一杯麥飯酒盈樽,宿草青青奠夕曛。
不遣墓碑書篆字,教人好認是君墳。
其十五(淸·鄭登瀛)
拋下孀妻子影單,家無儋石庇饑寒。
冥途故友如相問,為道人間死亦難。
其十六(淸·鄭登瀛)
四壁蕭然數篋書,梁鴻賃廡昔何如。
今朝安置黔婁婦,幾費商量代卜居。
其十七(淸·鄭登瀛)
收拾遺編暗愴神,從今筆硯任生塵。
何方可續孤兒曲,能讀父書慰故人。
其十八(淸·鄭登瀛)
瀟瀟風雨夜如年,臥病床頭思悄然。
恍見故人來入夢,歸魂輕颺藥爐煙。
其十九(淸·鄭登瀛)
草草西山築墓田,天荒地老自年年。
鷓鴣聲裡清明節,猶累孤孀掛紙錢。
其二十(淸·鄭登瀛)
一曲人生薤露歌,茫茫天道竟如何。
人間難覓埋憂地,細雨清明鬼淚多[9]。
其二十一(淸·鄭登瀛)
棠梨滿地雨霏霏,杜宇多情是也非。
那識長眠人不起,山前山後叫君歸。
其二十二(淸·鄭登瀛)
空梁落月夢中顏,鶴去遼陽幾日還。
唯有生前曾寫照,留君面目在人間。
其二十三(淸·鄭登瀛)
墓門老友酒頻傾,一滴曾無到九京。
泉下應添知己淚,感他生死見交情[10]。
其二十四(淸·鄭登瀛)
亂書叢雜舊吟詩,片紙如珠拾靡遺。
珍重半生心血在,為君抱病檢多時。
其二十五(淸·鄭登瀛)
立孤繼絕事難論,空有生前遺恨存。
地下相逢應痛哭,一般郎舅可憐魂。
其二十六(淸·鄭登瀛)
忝些瓜葛倍傷神,轉眼光陰七七辰。
底事荊花三四樹,竟無一樹可長春。
其二十七(淸·鄭登瀛)
牙琴幾為等閒拋,恨少知音莫逆交。
休怪輓詩都未穩,減君剪燭共推敲。
其二十八(淸·鄭登瀛)
阮囊羞澀不知貧,彈指光陰廿八春。
領略人間生死味,此身休再下紅塵。
七言絶句
古風
[11]
送文樞先生回國(淸·鄭登瀛)
滄海橫流到處狂,栽培桃李自春風。
還鄉不化身為鶴,踏雪難尋爪印鴻。
浮世人原多聚散,文筵吟罷倏西東。
呈詩敢比河梁別,惆悵苔岑有異同。
故人說項聞名久[12],名士休雲北鯽魚。
願見忽驚過半世,重論應勝讀奇書。
亭傳點易真能繼,谷隱談玄愧不如。
知有遺民傷故國,神州鼎沸十年餘。
管寧皂帽隱遼東,鷺嶼雞津一葦航。
春去飛花感茵溷,人分異地比參商。
我懷舊雨逢今雨,君認他鄉作故鄉。
歸去親朋如借問,談瀛休怪話偏長。
參考資料
- ↑ 〖參考張子文等《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2003年12月。〗
- ↑ 〖參考《新竹市志。人物誌》,新竹:新竹市政府,1997年12月,頁131〗
- ↑ 作者註:「是日俗為送神。」
- ↑ 編者按:「知否」,各本均作「忙殺」。
- ↑ 作者註:「羅景南繼其任。」
- ↑ 作者註:「詠無何有齋詩絕筆。」
- ↑ 作者註:「高夫子及諸硯友亡者過半。」
- ↑ 作者註:「遇有不平輒長嘆。」
- ↑ 編者按:各本內容與《扶桑寄生草》有多處差異,茲錄於後:「惆悵山松薤露歌,西州門外痛重過。夜臺漫道無長恨,細雨清明鬼淚多。」
- ↑ 作者註:「波越先生親往祭墓。」
- ↑ 編者按:原無詩題,今題據《瀛洲詩集》補。發表於1932年作
- ↑ 作者註:「亡友懋師涵師,屢稱先生之品學,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