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冷香萦遍红桥梦
《冷香萦遍红桥梦》 |
作品名称: 《冷香萦遍红桥梦》 创作年代:清朝 文学体裁:诗 词 作者:纳兰性德 别称:纳兰成德,纳兰容若 |
《冷香萦遍红桥梦》是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纳兰性德的诗词。[1]
这首词叙述所爱的女子离去后的苦闷心情。上景下情。景象的描绘由虚到实,虽未言愁而愁自见。抒情之笔又直中见曲,且再以景语绾住。其黯然伤神之情状极见言外了。
此诗是作者所爱的女子离去后有感而作。
目录
诗词正文
“ | <冷香萦遍红桥梦,
梦觉城笳。 月上桃花, 雨歇春寒燕子家。 箜篌别后谁能鼓, 肠断天涯。 暗损韶华, 一缕茶烟透碧纱。 > |
” |
— <《冷香萦遍红桥梦》>,<诗词名句网> |
作品译文
那一夜,你宿在红桥。
睡中,郁金香的冷香幽幽。
醒来,只有孤寂的空城,凄楚的笳声。
自从离别后,天也悠悠,地也悠悠。
伊人的离去,让你断肠的琵琶,永远地爱上了休止符。
高山流水的琴韵,已无处可寻。
而所谓青春,本是一杯浓浓的香茶,只是后来,香气越来越平淡。
寄词红桥的桥下水,扁舟天涯,何处是伊?
作品赏析
上片描写春夜。红桥指红色栏杆的桥,不是扬州的红桥。作者扈驾南巡到扬州,是在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十月至十一月间,与这首词描写的时令不符。红桥是夜宿地点,用“冷香”,与下面“雨歇春寒”有关。
“萦遍”二字,描写花香之浓郁,梦中也能闻到。“梦觉”句,写梦醒后的情景。雨已停歇,月亮破云而出,城楼上隐隐传来笳声,窗外的桃花在月光下散放清香,帘栊间燕子静静地栖息。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写春夜的景色,简练而贴切。正如张继《枫桥夜泊》诗,只用“月落乌啼”、“江枫渔火”数字,就烘托出秋夜的气氛。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下片写别后的怀念,一别之后,箜篌空悬,睹物思人,黯然神伤。而令人肠断者,不是无人会弹箜篌,而是怀念伊人远隔天涯。犹如辛弃疾《满江红》词:“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暗损”二句慨叹美好年华的消逝。一缕茶烟,飘进碧纱窗,使人产生“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飏落花风”的心情。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2]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1676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纳兰性德曾拜徐乾学为师。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3]
纳兰性德生于顺治十一年腊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纳兰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内阁学士徐乾学。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十九岁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这一时期的纳兰性德发奋苦读,拜徐乾学为师。在名师指导下,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他还把自己熟读经史的见闻感悟整理成文,编成四卷《渌水亭杂识》,当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等知识,表现出相当广博的学识和爱好。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