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釋迦世尊十大弟子

         
 釋迦世尊十大弟子

 

 

 

目錄

十大弟子

佛陀的「十大弟子」相傳是釋迦牟尼的十大主要門徒。 在釋迦牟尼的眾多弟子當中,其中有十位是最著名的,他們道行最出眾,各有一方面的獨特專能,並因此得到佛陀的讚許和眾僧的擁戴,成為原始佛教教團的中堅力量。 分別為:摩訶迦葉目犍連富樓那須菩提舍利弗羅睺羅阿難陀優婆離阿尼律陀迦旃延

弟子名字

摩訶迦葉:頭陀第一(或稱苦行第一)。也稱「大迦葉」。

目犍連:神通第一。也稱「摩訶目犍連」、「目犍連」、「大目犍連」、「目連」。

富樓那:說法第一。全稱「富樓那彌多羅尼子」。

須菩提:解空第一。

舍利弗:智慧第一。也有人翻譯成「鶖鷺子」、「舍利子」。

羅睺羅:密行第一。原是佛陀的獨子,「羅睺羅」有累贅、阻礙的意思。

阿難陀:多聞第一。原是佛陀的堂弟,許多佛經中也直接稱為「阿難」。

優婆離:持戒第一。

阿尼律陀:天眼第一。也稱「阿那律」。

迦旃延:議論第一。也稱「摩訶迦旃延」、「大迦旃延」。

弟子介紹

摩訶迦葉 摩訶迦葉,或稱大迦葉。據《佛本行集經·大迦葉因緣品》、《增一阿含經》卷三等記載,古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人,屬婆羅門種姓。謂其苦行有德,少欲知足,常修「頭陀行」(佛教12種苦修的總稱),稱為「頭陀行第一」。 傳為佛教第一次結集的召集人。

目犍連,或作大目犍連,略稱目連。據《佛本行集經·舍利目連因緣品》、《增一阿含經》卷三等記載,古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郊人,屬婆羅門種姓。 初與舍利弗同師「六師外道」,精通教法。 皈依釋迦牟尼後,侍佛左邊。 傳說其神通廣大,稱為「神通第一」。

富樓那,富樓那彌多羅尼子的略稱,意譯「滿慈子」。 據《佛本行集經·富樓那出家品》、《增一阿含經》卷三等的記載,迦毗羅婆蘇(即迦毗羅衛)人。 國師婆羅門之子。 傳說一出家即證阿羅漢果。 因善於講解佛教義理,以辯才出眾,稱為「說法第一」。

須菩提,又作須浮提、蘇補底,意譯「空生」、「善吉」、「善現」、「妙生」等。 據《撰集百緣經·須菩提惡性緣》、《增一阿含經》卷三等的記載,古印度拘薩羅國舍衛城人,屬婆羅門種姓。 以能深入理解佛法性空,故稱為「解空第一」。

舍利弗,據《佛本行集經·舍利目連因緣品》、《增一阿含經》卷三、《大智度論》卷十一等記載,古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人,屬婆羅門種姓。 謂其持戒多聞,敏捷智慧,善講佛法,稱為「智慧第一」。

羅睺羅,亦譯羅護羅、羅怙羅、意譯「覆障」、「障月」、「執月」,也稱「羅雲」。 據《佛本行集經·羅睺羅因緣品》、《翻譯名義集》卷一等的記載,為釋迦牟尼在俗時夫人耶輸陀羅所生。 15歲出家,為佛教有沙彌之始。 謂其「不毀禁戒,誦讀不懈」,密行超人,稱為「密行第一」。

阿難陀,略稱阿難,意譯「歡喜」、「慶喜」。 據《佛本行集經》卷十一、《大智度論》卷三、《五分律》卷三等的記載,為釋迦牟尼的堂弟。 釋迦成道回鄉時跟從出家。 25歲起侍從釋迦25年。 曾勸請釋迦接納婦女為僧團成員,從此佛教僧團中始有僧尼二眾。 傳說佛教第一次結集時,由他誦出經文。 現存佛教經典以「如是我聞」四字為卷首語,以表明經文內容確係阿難陀親耳聽佛所說。 謂其長於記憶,稱為「多聞第一」。

優婆離,又作優婆利、優波離、鄔波離、優波利等,意譯「近取」、「近執」。 據《佛本行經集·優婆離因緣品》、《五分律》卷3等記載,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人,屬首陀羅種姓。 出家後奉持戒律,無所觸犯,稱為「持律第一」。 相傳佛教第一次結集時,由他負責闡述戒律。

阿尼律陀,意譯「如意」、「無貪」,或譯阿那律。 據《佛本行集經》卷十一、十九和《大智度論》卷三等記載,迦毗羅衛國人,甘露飯王之子,釋迦牟尼之堂弟。 傳說出家之初,因懈怠貪睡受責,後乃立誓不眠,勤勉精進,得天眼通,能見天上地下六道眾生。 稱為「天眼第一」。

迦旃延,舊譯迦旃子、迦旃延子、迦多衍那等;常稱摩訶迦旃延、大迦旃延。 據《佛本行集經·那羅陀出家品》、《中阿含經》卷二十八等記載,古印度阿盤提國婆羅門之子。 原出家學「外道」,後從釋迦出家。 謂能分別諸經,善說法相,稱為「論議第一」。

詳細介紹

舍利弗 舍利弗是梵語′Sāriptra的音譯,又稱舍利子,出生於王舍城附近一個婆羅門教家庭。 父親是婆羅門教的大學者。 因自幼受家庭薰陶,他對婆羅門教十分精通。 長大後他與其親友,也就是後來同他一起出家的道友目犍連志同道合,一起在鄉里傳道授業,各自擁有數千門徒。 一次他與目犍連外出旅行,路遇釋尊的弟子馬勝比丘,聞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之偈,產生了對佛教的信仰。 不久,便率眾弟子皈依了佛教。 舍利弗未出家時已是很有名望的婆羅門教學者,他的出家使當時佛陀的聲望與威德大大增強。 舍利弗皈依佛陀後,「持戒多聞,少欲知足,正念正受,捷疾智慧……」,深受佛陀稱讚。 他有很多的美德,其中尤以智慧淵深廣大而着稱,佛經中稱他「智慧無窮,決了諸疑,輔翼聖化,聰明聖眾」,所以在佛弟子中有「智慧第一」的稱號。 舍利弗跟隨佛陀達40餘年,輔助佛陀弘法度生,對佛陀教法的傳播與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最後,他不忍看到恩師佛陀涅盤,請求先佛入滅,得到了佛陀的允許。 入滅時,他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同他的80老母見了最後一面,並為故鄉人民作了最後一次說法,然後安祥進入涅盤。 他的這一舉動反映了佛教也是重視人間骨肉親情的。

目犍連 目犍連是梵語Mahāmaudgalyāna的音譯,又稱「摩訶目犍連」、「大目犍連」、「目連」等名。 他出家前與舍利弗同學婆羅門教,交往甚密,後遇馬勝比丘而一同皈依佛陀。 目犍連出家後,刻苦修行,修得非凡的神通本領。 他曾以神通力量識破了蓮花色女的誘惑,得到了佛陀的極大嘉許。 他也因此在佛弟子中得到「神通第一」的稱號。 目犍連積極地輔助佛陀弘法度生,是佛陀一生弘法的重要助手。 因此,佛陀稱他與舍利弗為其弟子中的「雙賢」。 佛陀曾說:「此二人當於我弟子中最為上首,智慧無量,神足第一。」 目犍連還是佛教里重孝道的典範。 據《目連救母經》記載,目犍連曾以神通力量,得知其生母因生前造大惡業墮入地獄,受大苦難,而求助佛陀。 佛陀告訴他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這天,以百味飲食置盂蘭盆中,供養出家僧眾。 目犍連依此而作,終使其母得救。 後世依此方法為亡靈超度,並形成「盂蘭盆會」節日。 千百年來這一節日在佛教及世俗社會裡盛行不衰,目犍連也因此馳名古今。

阿那律 阿那律是梵語Aniruddha的音譯,意為「如意」、「無貪」、「無滅如意」。 佛經中常稱「阿㝹樓陀」。 他是佛陀的堂弟、佛陀叔父甘露飯王(即白飯王)的兒子。 佛陀成道6年回到他的家鄉迦毗羅衛城弘法時,他隨佛陀出家。 在佛弟子中他以「天眼第一」着稱。 他得到這個神通還有一段很不光彩的歷史。 有一次,阿那律聽佛陀說法,因疲倦打起瞌睡,佛陀發覺後,嚴厲地批評了他。 為此,他深感慚愧,發誓從此不再睡覺,精進修道。 經七日七夜,他的兩眼便熬瞎了。 佛陀得知此事,非常憐憫他,就教他修定。 他遵照佛的教導,終日不怠,勇猛精進,終於心眼大開,修得天眼通,「見閻浮提,如視掌中庵摩羅果」。 阿那律還具有積極救世的大乘思想,他曾對佛陀說:少欲知足,常行精進,是修道者的必備條件; 忘計小我,弘法利生,是佛弟子應盡的職責。 他的言行得到了佛陀的極大讚賞。 針對他的大乘根機,佛陀還專門為他宣講了大乘經典《八大人覺經》,為他演說了修大乘行的8件要事。 另外,阿那律還參加了佛教第一次佛典結集,也是佛教的重要奠基人。

阿難陀 阿難陀為梵語Ananda的音譯,簡稱難陀,意為「慶喜」、「歡喜」。 他是提婆達多之弟,甘露飯王之子,是佛陀的堂弟。 他幼小時就抱出家之志,曾師事十力迦葉。 佛陀55歲時,他皈依佛陀。 由於他年輕聰明,又是佛陀的堂弟,出家後便被眾弟子推舉為佛陀的侍從(侍者)。 他專心侍奉佛陀,形影不離,直至佛陀涅盤時止,跟隨佛陀前後達25年之久。 他長於記憶,凡是佛陀所說教法他都能銘記不忘,在佛陀弟子中數他聞法最多,因此而贏得「多聞第一」的稱譽。 佛陀涅盤後,迦葉尊者為保存佛法,召集了499名已證得阿羅漢的佛弟子結集佛法,阿難因未證得聖果被拒絕在外。他為此生大慚愧,便於當夜勇猛精進,終於在一夜之間證得阿羅漢果,加入了結集佛法的隊伍。 在結集大會上,阿難誦出了包括《四阿含經》、《譬喻經》、《法句經》在內的全部修多羅(修多羅是梵語,意為佛經)聖典。 他對佛陀一生言教的結集和後世傳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阿難在佛弟子中不僅才華出眾,佛學淵博,而且人品也高潔不凡。 當他被推為佛陀侍者時,為避免嫌疑,他提出「佛陀的新舊衣服他決不穿」等三個要求,受到佛陀的稱讚。 他性情溫和,待人謙和誠懇。 在佛弟子中他的人緣最好,尤其是女眾更喜歡與他接近。 他曾請示佛陀恩准其姨母波闍波提夫人出家。 佛教僧團中比丘尼的產生與阿難在佛前奔走呼籲是分不開的。 王舍城結集後,阿難四處弘法。 20年後,他接大迦葉尊者之法,成為僧團的領袖。 這時他66歲。 當活到120歲時,他目睹人世我執深重,不依佛法行事,佛的大弟子又相繼離去,於是便決意涅盤。 相傳在他即將入滅之時,位於印度恆河兩岸的摩揭陀毗舍離兩國為爭他的舍利,關係驟然變得緊張起來。為了平息這場一觸即發的戰爭,阿難利用神通力量在恆河上空入滅,將身體化作兩半,分與兩國供奉,一場戰火平息於未燃。 阿難臨涅盤時還為眾生着想,正是佛教慈悲精神的體現。

羅睺羅 羅睺羅尊者,羅是梵語Rāhula的音譯,又譯為「羅睺羅」、「羅雲」等名,意譯「覆障」、「障月」、「執月」等名。他是佛陀的親生兒子。 其母叫耶輸陀羅。 他7歲時隨母見佛,15歲時從舍利弗出家,是佛教僧團中最早出現的沙彌。 羅睺羅剛出家時十分頑皮,喜歡打妄語,經過佛陀嚴格調教後,善根萌發,痛悔前非,從此嚴持淨戒,依教修道。凡是佛教戒律中規定僧侶的「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他都嚴格守持,從不放逸違犯。因此在佛弟子中獲得「密行第一」的稱號。 他除守戒嚴密外,還具有忍辱的美德。 《大智度論》記載說,有一次,他遊方歸來,他的宿舍被別的僧侶侵占了,衣缽等物全被扔到了門外。 按當時佛律,比丘為大,沙彌為小,沙彌不得與比丘同宿一室。 因此,他只能另覓住處。 當時外面正下着傾盆大雨,他只好躲到廁所里坐禪,忍受着臭氣和雨水的侵襲。 又有一次,他外出乞食,路遇一夥歹徒襲擊,他被打得遍體鱗傷,但仍不嗔不怒。 羅睺羅7歲時曾向佛陀乞遺產,佛陀當時答應留給他「七聖財」。 這7種財產是:信、精進、戒、慚愧、聞舍、忍辱、定慧。 綜觀羅睺羅的一生,他嚴持淨戒、忍辱精進,應該說完全繼承了佛陀留下的這份遺產,沒有辜負佛陀的期望。

摩訶迦葉 摩訶迦葉是梵語Mahāka′syapa的音譯,意為「飲光」。 是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中的富家子弟。 他從小厭離世俗,因父親逼迫,曾娶臨國毗舍離一富豪女妙賢為妻,但是妙賢與他志同道合,他們一直過着分居生活。 結婚12年後,父母雙雙亡故,迦葉出家的時機終於成熟了。 他辭別妙賢,外出尋師訪道,先後訪問了幾位名師,但都不合他心意。 一天,他來到竹林精舍,聽佛陀說法,頗覺契合本心,於是就跟隨佛陀出了家。 不久,又把妙賢接到女眾僧團中,同修梵行。 迦葉皈依佛教後,雖然成了佛教僧團中的一員,但從不住在僧團中,他認為僧團中的生活太優裕,不宜修出世法門,總是獨自一人在深山野外,墳辨、屍骨旁修禪打坐。 他的修行方式共有10種: 1、選擇空閒之地而住; 2、常行托缽乞食; 3、居住一處; 4、日食一餐; 5、乞食不擇貧富; 6、嚴守三衣缽具; 7、常在樹下思維; 8、常在露地靜坐; 9、着糞掃衣; 10、住墳墓之處。 迦葉的這些修行方式佛教稱之為「頭陀行」。 頭陀是梵語Dhūta的音譯,意為「抖擻」,即抖掉煩惱塵垢之意。 迦葉長期修此苦行,從不懈怠,因而在佛弟子中有「頭陀第一」的稱號。 佛陀也十分信任他,稱讚他是未來佛法的真正住持者,並把衣缽傳授給他。 迦葉得釋尊傳法在佛教禪宗史上還有一個膾炙人口的故事。 據《大梵王問佛決疑經》記載,有一次佛陀受梵王之請到靈鷲山說法。 佛陀升座以後,卻一句話不說,只是手裡拿着一朵波羅花給大眾看。 在座的人都不理解,都在凝神細看,這時唯有迦葉尊者見佛示花,破顏徽笑。 佛陀隨即當眾宣布:「我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囑摩訶迦葉。」 同時還把平日所用的金縷袈裟和缽盂給了迦葉。 迦葉因此成了佛陀的繼承人。 我國禪宗也因此把他奉為「西天第一代祖師」。 佛陀涅盤後,迦葉便擔起了住持佛法的重任。 在他的領導和主持下,開展了對佛陀言教的結集工作。 這次結集地點在王舍城,由500名已證得阿羅漢果的大比丘參加,會上阿難誦出經藏,優婆離誦出律藏,結集出經和律兩大部佛典。 這是佛教史上的首次結集。迦葉發起的結集佛典工作對佛陀言教的匯集、保存和此後佛教的廣泛傳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相傳迦葉年屆古稀時,將法傳給了阿難,然後獨自一人到王舍城西南800里的雞足山(山上有三峰屹立,狀似雞足)山峰間的盆地里,打坐入定,等彌勒出世時,他將把佛陀傳授的衣缽交付彌勒。

迦旃延 迦旃延是梵語Mahākātyayāna音譯,是佛陀時代西印度阿盤提(avanti)國人。 他自幼受舅父阿私陀仙人的影響,精通吠陀聖典、占星術及各種印度古文字,其中於古文字方面的造詣尤為精深。相傳當時印度國內有一座古碑,上面的文字無人能識。 國王貼出榜文詔示全國:有能識者,予以重賞。迦旃延揭榜應徵,很輕易地譯出了碑文。 碑文雖然譯出來了,可是碑文的內容卻令他費解。 遵照舅父的指點,他到竹林精舍請教佛陀,佛陀為他詳細地講解了碑文的內容。 原來這座碑講的是斷煩惱、證菩提的道理。迦旃延聽了佛陀的講解,對佛陀的學識及思想十分佩服。 就這樣,一座古碑把他引進了佛教的真理世界。 迦旃延出家後,除了精勤修道,還積極地投身於佛教的弘法事業中。 他思維敏捷,辯才無礙,說理透徹,在佛弟子中得到「議論第一」的稱號。 由於他擅長議論,很多外道都懾服在他的論辯之下,也有不少人在他的善巧開示下步入佛道。 《賢愚經》中載有這樣一個故事,阿盤提國有一位貧苦無依的老婦女,因家境貧困,走到河邊放聲痛哭,欲尋短見。迦旃延見狀,急忙上前安慰。 迦旃延得知那婦女是因貧窮所致,便善巧方便教她「賣貧」之法。 賣貧的方法是行布施。 老婦依此而行布施,終於生到忉利天宮。 這個故事叫「迦旃延教老母賣貧」。 迦旃延弘法的地方多選在當時佛法尚未普及的西印度。 可見,他還是佛法傳播的開路先鋒。

富樓那 富樓那是梵語Pūrnamaitrāyaniputra的音譯,意譯「滿願」、「滿祝」等。他出生於迦毗羅衛城一個婆羅門長老家中,與佛陀同日而生。 佛陀在鹿野苑初轉法輪時,他從佛陀出家。 他在佛弟子中以「說法第一」着稱。 他得此稱號,主要是因為他擅長說法。 據記載,他說法時,「先以辯才唱發妙言,使眾生歡喜; 次以苦楚之言,使聞者結解」。 可見,他說法採用的是層層深入、循循善誘的方法。 富樓那還是佛弟子中有名的布教師。 為了傳播佛法,讓眾生普沾法益,他不畏艱辛,甚至不惜生命,東奔西走,廣播法雨,使無數眾生迷途知返,棄暗投明。 當時印度西部有個偏僻的「輸盧那國」,那裡文化落後,人性暴戾,佛法沒有傳入,是難以弘法的地方。 富樓那為了拯救那裡的愚頑眾生,知難而進,請示佛陀准許他去那裡弘法。 須菩提尊者對他進行了一番考驗,知道他確有為法忘軀的精神,就同意了他的請示。 臨行之時,佛陀還專門為他送行。 富樓那去到該國收了500名弟子,並建了500座僧伽藍(廟宇),獲得了布教的成功。

須菩提 須菩提為梵語Subhūti的音譯,意為「善見」、「空生」等含義。 他出生於王舍城婆羅門家庭,自幼聰明過人,但性情倔強好嗔。據說他是由山神引導而皈依佛陀的。 須菩提也有自己的特長,他「善解空義,志在空寂」,在佛弟子中號稱「解空第一」。 他常把「空理」貫穿於自己的一切言談舉止中。 一次,他在羅閱城耆? 崛中縫補衣服,佛陀突然來到該城,當地百姓紛紛前去迎接、禮拜。他本來也想前去迎佛,但就在他將要動身的一霎那,驟然一念思及「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空理,不應以色身去看待佛陀,真正的禮佛是要明了諸法性空的諦理,而沒有前去迎接。 他的這一作法後來得到佛陀的高度讚許,佛陀稱他是「第一個迎接佛陀的人」。 由於須菩提善解空義,他對一切事物都能不起執着,不起諍訟,胸襟寬廣,豁達自在,佛陀因此稱讚他已證得無諍三昧,是人中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優婆離 優婆離是梵語Upāli的音譯,意為「近執」、「近取」。 他出身於印度四種姓中最下等的首陀羅階層,原是迦毗羅衛國皇室中的理髮匠。 由於他本性忠厚老實,工作勤奮認真,皇室中的人都喜歡他。 佛陀回迦毗羅衛城省親時,皇室中阿那律、阿難等王子都要求隨佛陀出家。 他也有這個願望,但又為自己出身低微而苦惱。 佛陀看出了他的志向,允許他與諸王子一起出家。 他善根深厚,佛陀說他是過去迦葉佛座下的持律大弟子,並讓他先諸王子而受戒出家。 他出家後嚴持戒律,秋毫無犯,佛經中記載他「自從依佛受戒以來,未曾犯戒如毫釐」,因此,在佛弟子中有「持律第一」的美稱。 他雖以持律着稱,但是對於佛陀所制戒律並不墨守成規,佛經中經常有他關心有病比丘而請示佛陀開許的事例。 他不僅個人對戒律嚴格守持,而且還幫助佛陀制戒,時時處處維護佛陀的戒規。 最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次佛典結集中,他是律藏的誦出者。 他對後世佛教僧團的整潔,佛教沿着正確的軌道發展作出了不朽的貢獻。   

參考文獻

<ref>釋迦世尊十大弟子, 搜狗百科 - baike.sogou.com/v...- 2020-12-20/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