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重力點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一個科技名詞。

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結晶。這個民族[1]過去的文化靠着它來流傳,未來的文化也仗着它來推進,從大約是在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的「甲骨文」被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2]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後秦始皇統一中國,中國文字才逐漸走上了發展的道路,直至今天。

目錄

名詞解釋

重力點是用於測量重力加速度的點。

指絕對重力值已知的重力點,作為相對重力測量(兩點間重力差的重力測量)的起始點。中國於1956~1957年建立了全國範圍的第一個國家重力基準,稱為1957年國家重力基本網,該網由21個基本點和82個一等點組成。1985年,中國重新建立了國家重力基準。它由6個基準重力點,46個基本重力點和5個因點組成,稱為1985年國家重力基本網。

重力基準點

指絕對重力值已知的重力點,作為相對重力測量(兩點間重力差的重力測量)的起始點。

中國於1956~1957年建立了全國範圍第一個國家重力基準,稱為1957年國家重力基本網,該網由21個基本點和82個一等點組成。1985年,中國重新建立了國家重力基準。它由6個基準重力點,46個基本重力點和5個因點組成,稱為1985年國家重力基本網。

重力測量

重力測量是根據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使用重力儀測量地面某點的重力加速度。 50年代中期,我國建立了由27個基本重力點和80個一等重力點構成的第一個重力控制網,該網是以蘇聯的阿拉木圖、伊爾庫茨克和赤塔為起始點,其絕對值為國際波茨坦系統。1981年,國家測繪總局在福州市溪口省測繪局外業大隊北樓室內,埋設了重力基準點,根據中意科技文化合作協定,由國家測繪總局與意大利都靈計量研究所合作,用該所研製的可移動式絕對重力儀,測定了該點的絕對重力值,重力成果達到了微伽級的高精度。它是按照國務院1978年84號文件《關於重建我國高精度重力控制網的決定》而建立的「85國家重力基本網」的6個基準點之一(另5個是北京、廣州、南寧、昆明、青島)。該網還包括64個基本重力點和5個引點,充分利用全球的重力測量成果,同國際重力測量委員會建立的「1971年國際重力系統」進行了北京—日本,北京—巴黎的國際聯測和北京—香港聯測,聯測精度為15~20微伽,平差後點重力值精度為±8微伽,新網建立後,代替了原來採用的具有較大系統誤差的波茨坦重力系統。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