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牛龍屬
野牛龍屬(學名:Einiosaurus)是角龍科下的中型恐龍,屬於角龍亞科,其化石在美國蒙大拿州的雙麥迪遜組發現,年代為上白堊紀,約為7,500萬年前。
屬名是阿爾岡昆語「野牛」與古希臘文「蜥蜴」的意思,而種小名則是拉丁文及古希臘文「向前彎的角」的意思。
目錄
化石
野牛龍的化石只有在美國蒙大拿州被發現,所有已知的化石現都存放在蒙大拿州落磯山博物館。目前已發現最少有15頭不同年齡的野牛龍化石,包含三個頭顱骨,以及發現於兩個低密度屍骨層的上百件骨頭。這些化石都是由傑克·霍納(Jack Horner)在1985年發現,並由落磯山博物館的挖掘隊伍在之後4年間陸續挖出。這些屍骨層原先被認為包括了戟龍的新種化石[1]。
在1990年,斯特芬·柯瑞克斯(Stephen Czerkas)在一份文獻裡用「"Styracosaurus makeli"」,使用在這些化石,但沒有經過正式研究的發表,因此是個無資格名稱。在1992年,傑克·霍納將個屍骨層的角龍類化石,分類為Type A、B、與C,共計三個未命名種。在1995年,史考特·山普森(Scott D. Sampson)將Type B正式描述及命名為野牛龍屬,正模標本為編號MOR 456標本;他也把相同屍骨層的Type A命名為河神龍屬[2]。
描述
野牛龍是草食性恐龍,身長被估計可達4.5公尺長,體重被估計約1.3公噸。野牛龍的口鼻部狹窄、前端尖,牠們通常被描繪成有一個低矮、大幅向前彎的鼻角,就像一個開瓶器,不過這個角可能只在成年個體中才有。野牛龍與有明顯額角的角龍科(如三角龍)不同,牠們的額角是較低、較短。野牛龍的頭盾較小型,頂端有一對大的頸盾緣骨突,向後方延伸。
參考文獻
- ↑ Rogers, R.R. Taphonomy of three dinosaur bone beds in the Upper Cretaceous Two Medicine Formation of northwestern Montana: evidence for drought-related mortality. Palaios. 1990, 5: 394–413.
- ↑ Sampson, S.D. Two new horned dinosaurs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Two Medicine Formation of Montana; with a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the Centrosaurinae (Ornithischia: Ceratopsidae). J. Vert. Paleontol. 1995, 15 (4): 743–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