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金州龍舞

金州龍舞是遼寧金州的傳統民俗舞蹈。具有120多年歷史,起源於金州古城西門外村(現為友誼街道園藝村)。曾為金州區乃至大連市獲得過無數榮譽。金州龍舞作為大連地區傳統文化,具有一定象徵意義傳說。

2005年,金州龍舞入選遼寧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已被文化部批准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目錄

基本內容

中文名:金州龍舞

地區:遼寧金州

分類:舞蹈

保護單位:大連金普新區文化旅遊服務中心

舞龍簡介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傳說龍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象徵祥瑞,所以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的一種習俗。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出現數人集體祭龍求雨的文字,西漢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就有為求雨而舞龍的記載,其前身為角牴百戲中的魚龍漫衍。經過千百年來歷代民間藝人的不斷加工創造,舞龍已發展成為一種形式完美、具有相當表演技巧和帶有浪漫主義色彩的傳統舞蹈藝術,廣泛流傳在中國的大江南北以及世界上凡有華人聚居的地方,已成為凝聚龍的傳人的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表現形式。金州龍舞則是中華龍舞大體系中具有獨特風貌的一種。

舞龍的花樣近40種,有盤龍、行龍、臥龍、龍出海、龍打滾、大波浪、龍抬頭、龍擺尾、越龍脊、翻身、串柱、轉柱、盤柱、圍柱、串串、龍咬尾、翻江倒海、二龍戲珠、波浪、龍串柱、中串、盤龍門、鑽襠甩尾、旋風轉、二龍吐須、二龍旋風轉、呼風喚雨、蛟龍出海、龍絞水(左)、龍絞水(右)、二龍外大波浪、二龍內大波浪、金龍戲珠、金龍盤玉柱、雙鑽襠、地滾浪等。

龍舞起源

金州龍舞起源於金州古城西門外村(現稱園藝村)。據說,自1881年清朝毅軍駐防金州後,每年正月十五晚,都要在軍營內舞龍,鑼鼓的喧鬧聲讓百姓很是嚮往;到1887年銘字軍駐防後,百姓可以和官兵們一起觀龍,同慶同樂。而龍的神奇騰躍使他們更渴望自己耍龍,於是扎棚匠陳德員和紙匠李田英就偷藝仿製了一條龍。從此,金州就誕生了龍舞。隨後,舞龍活動輻射到大連乃至遼南各城鄉村鎮,並同當地的民風習俗相結合,每逢祭祀、慶典、豐收、節日及農閒時節,各地的舞龍活動就非常普遍,那時候,幾乎村村有舞龍隊,家家有耍龍人,不會耍龍的後生,老人說他沒出息。

龍舞發展

金州的舞龍熱,經久不衰,影響很大。在上世紀50年代中期,就已享譽世界。1956年,瀋陽軍區前進歌舞團曾到金州園藝村學習龍舞,並於1957年在莫斯科舉行的世界青年聯歡節上演出,獲得金質獎章。同年,金州龍舞代表遼寧地區首次進京參加全國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調演,獲得了集體創作獎、導演獎和表演獎,這讓園藝村人興奮不已。此後,金州的龍舞一直比較活躍,成為百姓文化生活中一種重要的娛樂形式。改革開放後,雖然社會的娛樂方式在不斷多元化,人們的審美情趣也在悄然發生着變化,但在金州,舞龍競賽與表演依然在人們的文化生活中占據着一定的地位。

時任園藝村村委會主任的李成家對耍龍情有獨鍾,克服了種種困難,積極抓舞龍隊的建設,組織其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弘揚民族文化。當時,全區共有十幾支舞龍隊伍,有30多條龍。在每年的金州百花會活動中,龍舞表演成為重頭戲,姿態各異的龍形成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吸引着人們的目光。由於金州龍舞在形態、套路、技巧上的不斷創新,影響廣泛,於1988年兩次進京演出,她先後在懷仁堂、人民大會堂、人民劇場、中國大劇院、北京大學、國防大學和北京展覽館演出十幾場,受到中央領導的好評,轟動北京城。後來金州龍舞傳授給大連雜技團,先後出訪澳大利亞、新西蘭、英國、意大利、西班牙、香港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文化交流演出,均受到熱烈歡迎。如今,金州的龍舞已遠銷美國、法國、比利時等地。她以濃郁的民族傳統和地域風情,在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進程中,起到了紐帶與橋樑的作用,傳承着一個民族的精神與風貌。

藝術特色

金州龍舞的藝術特色

中國龍舞大致分為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黃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區(包括東北地區)兩大派系。南北龍舞因地域、習俗、審美的不同,動作、組織上的不同,呈現出不同的風格和特點,在道具製作、陣圖變化、動作套路等方面各見其長,南方龍舞多荊楚之韻、精巧纖麗,北方龍舞則具燕趙之風,古樸剛勁。金州龍舞雖由南方淮軍帶來,具有南方龍舞的因素,但卻是在同當地文化習俗和審美情趣的結合中豐富和發展起來的,在北方醇厚民風的養育下,逐漸形成了其粗獷、豪放的品格,具有濃郁的北方民族文化的特色。

從龍的種類上來說,各地因材料的不同,分為火龍、布龍、草龍、板凳龍、鐵龍等,而關東以布龍為主。金州龍初時龍頭龍身的硬節及龍尾,均用紙糊裱,龍身迴旋軟節繃布。在硬節上點燃蠟燭,以跑龍為主,舞法單調。[1]解放後,藝人邵振清等重新設計,以布代紙,以電池代蠟燭,重量減輕,不僅「跑龍」,且能舞龍。以後扎龍老藝人卜忠升等不斷進行工藝革新,使龍頭從過去重量近30斤到如今最輕的僅為4斤多,金州區文化館幹部李本生經過多年研究,又發明了長度可變的龍,龍身採用大鱗片,同時將紫外線光源應用在龍身和道具上,更加突出了龍的大氣和造型的豐富感、立體感。這些創新,打破了千百年來龍體及其造型變化甚微的特點,塑造了一個中華龍的新形象,長度可變的龍。1995年獲得了第44屆世界發明博覽會尤里卡金獎。在第七屆大連國際服裝節開幕式廣場演出中,長達208米的金州龍讓人們見識了她不凡的風采。1999年,李本生編導、正明寺村女子舞龍隊表演的《荷花龍舞》獲得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