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金線泉位於山東濟南市趵突泉公園內。1956年擴建公園時,老金線泉東約20米處一個石砌雕欄小池中,出現了金線,便稱此泉為「金線泉」,並將同治九年(1870年),吳興人丁彥臣題寫的「金線泉」三字石刻移嵌在這泉的東壁上。

金線泉泉池呈長方形,原長4丈,寬2丈。位於趵突泉東北側,尚志堂皇華軒之間。由於水面有一條游移飄動的水線波紋,映日凝望,宛如一條金光閃閃的金線浮於水面,故而得名。宋人吳曾在《能改齋漫錄》中作了極為生動的描述:「石甃方池,廣袤丈余,泉亂髮其下,東注城濠中。澄澈見底,池心南北有金線一道隱起水面,以油滴一隅,則線紋遠去。或以杖亂之,則線輒不見,水止如故,天陰亦不見。」曾鞏《金線泉》詩云:「玉甃常浮灝氣鮮,金絲不定路南泉,雲依美藻爭成縷,月照靈漪巧上弦。」

元好問《濟南行記》:「金線泉,有紋若金線,夷猶池面。」又 《方輿紀要》 卷31歷城縣載:「金線泉在城西。石甃方池,泉亂髮其下,東注城濠,澄澈見底,波心南北有金線一道,隱起水面,因名。」 [1]

目錄

歷史沿革

該泉是濟南著名的奇泉。水盛時,泉水從池底兩邊對涌,且流勢相當,在水面相交,聚成一條水線,漂浮移動,時隱時現,陽光一照,閃閃發光,故名。宋人吳曾《能改齋漫錄》對老金線泉做了較早的記載:「石瓷方池,廣袤丈余,泉亂髮其下,東注城壕中,澄澈見底。池心南北有金線一道,隱起水面。以油滴一隅,則線紋遠去。或以杖亂之,則線輒不見,水止如故。」宋代,金線不僅白天可以看到,而且在清明的夜間也顯明易見。曾鞏《金線泉》詩記述:「玉瓷常浮灝氣鮮,金絲不定路南泉,雲依美藻爭成縷,月照靈漪巧上弦。」

明清兩代,金線尚看得清晰。 金線泉在今趵突泉公園內。清代文學家劉鶚在《老殘遊記》中寫道:「那士子便拉着老殘蜇到池子西面,彎了身體,側着頭,向水面上看,說道:『你看,那水面上有一條線,仿佛遊絲一樣,在水面上搖動,看見了沒有?』老殘也側了頭照樣看去。看了些時,說道:『看見了,看見了,這是什麼緣故呢?』想了一想,道:『莫非底下是兩股泉水,力量相敵,所以中間擠出這一線來?』那士子道:『這泉見於著錄好幾百年,難道這兩股泉的力量,經歷這麼久就沒有個強弱嗎?』老殘道:『你看,這線常常左右擺動,這就是兩邊泉力不勻的道理了』。那士子倒也點頭會意。」後來水面縮小,水勢減弱,並以石砌池,金線便不常見了。

1956年建公園時,另立金線泉,故此泉改稱「老金線泉。」 泉邊風光秀美。歷史上文人官紳多於此大興土木。宋朝即在這裡修建館舍,金元詩人杜仁傑曾宿居其內,並寫有《宿金線泉》詩一首。清王培苟《鄉園憶舊錄》載:「元時設秀春院於其地,檀板銀箏,殆金陵板橋之比。」清同治八年(1869年),山東巡撫丁寶楨又於此建尚志書院,俗稱尚志堂。光緒十八年(1892年),在金線泉南邊建「悠然亭」,於上可遠眺千佛山景色。尚志堂建築仍存。[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