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金銀平脫

金銀平脫是一種將髹漆與金屬鑲嵌相結合的工藝技術,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器物裝飾技法。考古發掘資料表明,金銀平脫技術是由最早出現於金銀箔貼花技術發展而來,經由戰國、漢代較長時期的發展,到了唐代,這一工藝已得到創造性的運用,成為極具時代特點的器物裝飾技法,對後周邊國家和地區以及後世相關裝飾工藝產生了很大影響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金銀平脫

簡介; 盛唐時期製作銅器的高級

歷史發展; 公元前十六世紀,商代出現

流傳歷史; 文物研究

目錄

1工藝解析

2歷史發展

工藝解析

盛唐時期製作銅器的高級工藝。其作法,採用金、銀薄片,裁製成各種紋樣,用膠漆粘貼,然後髹漆數重,後細加研磨,使金銀片紋脫露出。金銀平脫有兩種,一是花紋與漆底在同一平面;二是花紋高出漆底。唐玄宗時曾大量製造平脫器物以賞賜臣僚。姚汝能《安祿山事跡》、段成式《酉陽雜俎》、樂史《楊太真外傳》和《資治通鑑》等書,都記載唐玄宗、楊貴妃賞賜安祿山金銀平脫器,有:金銀平脫隔餛飩盤、金平脫寶枕、金平脫裝具玉合和銀平脫食台盤等。安史之亂後,肅宗和代宗曾兩次下令禁止製作平脫之器,以後逐漸衰落,至宋代幾乎絕跡。

歷史發展

公元前十六世紀,商代出現了錘打金片作為裝飾的工藝,由於技術落後,金片只能簡單地附着於器物表面,以表現精美華麗。春秋戰國時代,將這種貼飾技術發展為"金銀錯",即將金銀絲紋樣鑲嵌入器物表面的刻紋之中,陝西出土的戰國銅壺就是運用了這一先進的技術。漢唐盛世,此工藝達到了鼎盛。尤其是唐代,工匠們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改良,普遍應用於漆器的裝飾製作,形成了"金銀平脫"技術。

唐代漆器工藝如同其社會形態一樣先進發達,為了炫耀富麗堂皇的生活,貴族使用的漆器上大量運用金銀做裝飾。工匠們將金銀熔化,製成箔片,並剪鏤成各種花紋;然後,將金銀箔片貼於漆器表面,再塗上兩三層漆,待干後研磨,讓漆層下的金銀箔片顯露出來;最後,形成與漆底在一個平面上的裝飾紋樣。我們在欣賞唐代的漆器作品時,可以看到金銀光澤映照在黑色漆面上格外生輝,充分顯示出器物的雅致貴重。

"金銀平脫"最早產生於漢代,後世利用其技術刻鏤絲帛之類,既而用於剪紙花樣。在民間,人們大量剪裁比金銀便宜的絲織品作為華勝,裝飾頭鬢。南朝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每年的正月初七是人的節日,在這一天要舉行許多特殊的活動來慶祝"人日"。人們不僅要張燈結彩、登高賦詩,還要剪彩絲帛為各種人形,貼在髮鬢上以示祝賀。在這一天,許多家庭喜歡將剪刻的金銀箔片裝飾在屏風和窗門上,目的都是為了祈求風調雨順、萬事如意。這些節日裡的活動形 成了窗花藝術的起源。此時的剪刻藝術已經同民間風俗融合在一 起,為民間剪紙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基礎。[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