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铜手炉

铜手炉又称"袖炉"、"手熏"、"火笼",是旧时宫廷乃至民间普遍使用的掌中取暖工具。《辞海》中解释说:"冬天暖手的小炉,多为铜制。"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铜手炉已退出生活的舞台,逐渐被人遗忘。但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铜手炉开始在书刊杂志和拍卖场上频频亮相,它丰富奇异的造型,精湛华美的工艺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铜手炉

别名; 袖炉"、"手熏"、"火笼

作用; 取暖工具

材料; 铜

历史价值

据专家考证,手炉是从火盆使用中演变过来的。到了唐代,人们开始用铜制成手炉,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当时的手炉器型以"簋簋之属为之",即方圆二式,里面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小型的可放在袖子里"熏衣灸火"。在明清时,手炉制作达到了高峰,我们从存世的实物、史料及文字、书画作品中,不时可以寻觅到佐证,从而对中国手工业日用小五金的发展有了一个深刻的了解。

艺术特色

由于手炉是达官贵族、富贵女子所用的掌上之物,因此工匠们制作非常精致。综观其艺术特色,表现在三个方面:

高超的造型设计

其造型多姿多样,有圆形、方形、长方形、椭圆形、六角形、八角形、瓜棱形、梅花形、海棠形……另外,在考虑手炉的坚固性和美观性的同时,工匠们将炉底分别设计成平底、凹底、奶足底、荸荠底等,并且在手炉提把上也作了艺术设计,如弧形柄、花纹柄、花篮柄、折角柄、竹节柄等等。

考究的纹样装饰

通过刻画几何形纹饰、吉祥纹饰等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希望、追求、吉祥等。如"福禄寿"、"和合二仙"、"竹报平安"、"喜上眉梢"、"鲤鱼跳龙门"等图案手炉。

精荚的雕凿和錾刻工艺

运用镂雕和錾刻两种工艺,在炉盖上刻有镂空的花鸟或吉祥图案,有的还在炉身上雕刻人物、花鸟、山水等纹饰,达到了手炉艺术形象的完美。

实用价值

收藏手炉不仅能够增值保值,更主要是满足人们追求生存质量和精神品位的要求。如今,手炉一般不会用来当作暖手用具了,收藏者大多是搁置在博古架上,作为摆设来欣赏,另外,还可用来代替熏炉焚香、用作插花道具等。

手炉收藏与其他藏品一样,要注意收集真品、精品,特别是名家制作的作品。制作手炉最有名工匠是张鸣岐。他是明代万历年间浙江嘉兴人,他制作的手炉多姿多样、工艺精湛、性能优越,为人们所重。据《鉴物广识》、《新溪杂咏小集》和《梵天炉丛录文物》汜载介绍,张鸣岐制作的手炉厚薄均匀,花纹精细,整炉不用镶嵌或焊接,全用榔头手工敲击出来,炉盖上的雕镂很细,但用脚踏不瘪。盖子十分紧密,虽然用了很久,也不会松动。尤其令人惊奇的是炉中炭火虽烧得很旺,但摸上去却不烫手,热度与炭火不热时一样。除张鸣岐以外,明清时制作手炉的名匠还有王凤江、周文甫、蔡家、蒋抱云、徐守素、王吉、潘祥丰、赵一大等,"皆名闻朝野,信令传后无疑"。

值得提醒的是,自古以来,制炉工匠仅是民间艺人,他们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如果没有文人吹捧,将会永远埋没在历史的尘土中。因此,收藏手炉不但要注意名家,更要关注实物。

手炉,虽然存世量极多,品种也十分丰富,但它不可再生,总量再多也只是一个定数。从全国来看,它的数量实在太有限了,而热爱收藏手炉的人却越来越多,形成了一个日益膨胀的需求量不断增大的市场。于是,出现了有限的手炉面对无限需求的市场这样一种局面,正是这"物以稀为贵"的因素,造成了手炉价格还要向高峰攀登。

鉴别要点

在这种特定的情况下,一些古玩商必然受经济利益所驱,以仿制手炉牟利。所以,大量的赝品便应运而生,充斥在江浙沪一带为主的古玩市场。作者在长期收藏手炉的实践中,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归纳出以下几个鉴别要点,以供藏者参考:

l、宋代以前无黄铜与白铜,唯有青铜和纯铜,青铜不宜制作手炉,而纯铜兑锌为主要元素的是黄铜,兑镍为主要元素的是白铜。黄白二铜始于何时固不可考,但确知宋以前铜器除青铜外均系纯铜。清代以后盛行黄白二铜,且黄铜使用比白铜还要迟。鉴别时可视手炉的底足,如露有黄铜的,即可断定清末民国之物品。如紫铜,可分两方面,具有古朴厚重之感,纹饰素而精,一般来说可达明代;如轻薄而纹饰花妙,大多为清代手炉。

2、锈色为古铜器特有之美,也是鉴别手炉时的着眼之点。常见锈色有绿锈、红锈、黑锈、紫锈等。锈色种类、锈色深浅,不能作为真伪的根据,均与地理环境和铜质成分有关。凡伪制之锈,不论何色,如以加碱的开水刷之,其锈即落,暴露无遗;如伪造玻璃锈,可用烙铁去烫,伪者即发出松香与胶水味,真者毫无变化;如用硝镪水和盐卤所伪造的锈,可以舌舐之,有咸味者均为伪制。且伪锈多深浅不匀,不能与器体融合。用手摩娑没有滑爽之感。

3、手炉基本上是手工制作的,而仿品绝大多数均是浇铸而成的。我们可以从底足与炉身的焊缝、炉盖网眼的作工方式上加以区别。

4、最重要的一点是,手炉的纹饰系人工錾刻而成,又称"刻铜"。入铜笔画呈"V"型,上宽下尖,偶有刀滑处,每画深浅不一(包括小圆凿圆点花纹),字口与平面交接处干净、平整、锋锐,且能制出细画如丝。清中晚期,錾花发展形成了独立的艺术,特别是咸丰、同治年间,在铜器上錾花已达鼎盛时期。因此,满工纹饰的精品手炉基本上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5、从赝品手炉来看,仿造名家制作的较为普遍,我们除了注意款识的形式、字体外,还要注意工艺制作的精细程度,特别是炉盖的纹饰是否达到精细的程度,款识再逼真,其工艺制作达不到水准,一定是伪品。[1]

参考文献

  1. 铜手炉,最全资料 ,s搜狐 , 2017-09-06 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