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尾複葉耳蕨
長尾複葉耳蕨 | |
---|---|
圖片來源 | https://www.dayi.org.cn/cmedical/305778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稱:長尾複葉耳蕨 漢語拼音:Chánɡ Wěi Fù Yè ěr Jué |
長尾複葉耳蕨,中藥名。為鱗毛蕨科複葉耳蕨屬Arachniodessimplicior(Makino)Ohwi植物長尾複葉耳蕨的根莖。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主治內熱腹痛。[1]
目錄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長尾複葉耳蕨
拼音名:Chánɡ Wěi Fù Yè ěr Jué
英文名:Simple Arachniodes
別名:小葉金雞尾巴草、稀羽複葉耳蕨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achniodes simplicior (Makino) Ohwi.
出處
始載於《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來源
藥材基源:為鱗毛蕨科植物長尾複葉耳蕨的根莖。
採收和儲藏
全年均可採挖,除去鬚根,削去葉柄,曬乾或鮮用。
原形態
植株高60-80cm。根狀莖橫臥,密被棕色、狹披針形或條狀鑽形鱗片。葉近生;葉柄長30-40cm,禾稈色,被狹披針形鱗片;葉片厚紙質,卵狀長圓形,和葉柄近等長,寬18-30cm,頂部尾狀,下面沿葉軸、羽軸及中脈偶有小鱗片,三回羽裂或基三回羽狀;羽片3-5對,基部1對羽片最大,其基部1對小羽片伸長(下側1片特長);小羽片三角狀長圓形,邊緣淺裂而具芒刺狀鋸齒。孢子囊群生於小脈頂端,在中脈兩側各成1行;囊群蓋圓腎形。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400-1800m的山坡林下或溪溝邊。
資源分布:分布於西南及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性狀
性狀鑑別
根莖圓柱形,表面具棕色葉柄殘基,並有棕褐色鱗片,鱗片披針形或條狀鑽形,長3-13mm。質較硬。氣微,味淡。
化學成分
根莖含異綿馬素(isoaspidin)BB、AB。
性味
苦;寒
歸經
胃;腎經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主內熱腹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
各家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有清熱解毒的功能。用於內熱腹痛、關節酸痛。[2]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