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号驱逐舰
长春号驱逐舰(英文:Chang Chun destroyer,舷号:150,简称:长春舰),是中国海军隶下的一艘导弹驱逐舰,属中国052C型驱逐舰。
长春号驱逐舰作为中国第三代导弹驱逐舰中的代表,安装四面大型主动相控阵(有源电子扫描阵列)雷达和导弹发射系统,破解了海军长期缺少区域防空作战能力的难题,使中国海军第一次拥有了远程区域防空能力,被之为“中华宙斯盾”或“中华神盾”[1]。
长春号驱逐舰是第二艘以“长春”命名的驱逐舰,由中国七院701所设计,2010年在江南长兴造船厂下水,2013年服役。
目录
研制背景
20世纪50年代,中国建国不久,解放军海军就把驱逐舰的发展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最初购买了四艘苏联老式的07型驱逐舰(中国编号:6607型,北约代号:鞍山级),由此拉开了中国驱逐舰发展的序幕。6607型结束了中国驱逐舰零的历史,但中国真正的国产驱逐舰是从20世纪70年代初服役的051型驱逐舰(北约代号:旅大级),051型驱逐舰的研制装备,是中国舰船工业一个重要里程碑,表明中国具备了研制大型水面作战舰船的实力。虽然与同时期世界主流水准驱逐舰比较,051型无论是装备水平、航电系统等各方面作战能力存在明显差距,在该级舰的服役过程中,还进行了大量改装,有的可搭载直升机,有的可发射新型反舰导弹,为新一代驱逐舰的设计建造打下了技术基础,为中国海军装备建设累积了宝贵的经验和成果。
20世纪90年代,作为中国“八五”与“九五”计划海军的重点项目的中国第二代052型驱逐舰(北约代号:旅沪级)和随后第三代051B型驱逐舰(北约代号:旅海级)又陆续服役。052型是中国第一种完全自行设计的现代化驱逐舰,为建造更先进的驱逐舰积累了经验。051B型是中国首艘超过5000吨排水量的水面战舰,并首次配备了国产超音速反舰导弹,奠定了新型驱逐舰大型化、远洋化的基础。052型与051B型共建造了三艘,虽已经在驱逐舰造舰技术方面有了长足进步,但是按照当时现代化标准衡量还有差距,这其中的051B型167“深圳”舰还带有实验色彩的军舰。受当时科技水平以及工业基础的限制,远未达到海军造舰现代化的目标,尤其是不能为舰队提供区域防空能力的问题。另外052型引进了很多西方国家标准的设备,也因禁运受到影响。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通过引进两艘俄罗斯956型驱逐舰(北约代号:现代级)以缓解舰队区域防空能力的问题,并利用引进俄制区域防导弹系统与配套的雷达系统装备自产的052B型驱逐舰(北约代号:旅洋I级),052B型为中国海军新一代防空驱逐舰的舰体作验证准备,舰上的对空侦测、导弹火控、防空导弹系统以及反潜声纳等主要次系统均与现代级相同,又有“中华现代”之称。
建造沿革
21世纪初,中国继续进行新一代驱逐舰的研发工作,中国江南造船厂的船台上四艘在建的军舰中,前两艘为052B型,在2002年中旬下水,而第三、第四艘则是新型驱逐舰,配备中国海军之前未使用过的相控阵系统以及垂直发射防空导弹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设计生产的新型封闭防空型导弹驱逐舰,由于沿袭了052B型的基本设计,因此被命名为052C型驱逐舰,并被誉为“中华神盾”舰,北约则称之为“旅洋-II级”(Luyang-II class)。
2003年4月29日,052C型首舰170“兰州”号下水,同年10月29日,2号舰171“海口”号下水,并分别于2005年10月18日和12月26日加入中国南海舰队服役。
2010年10月28日,052C型3号舰“长春”号在江南长兴造船厂下水,之后进行试航,该舰也成为继中国海军初期的四大主力驱逐舰之一的103舰之后,第二艘以“长春”命名的驱逐舰。
服役历程
2013年1月31日,长春舰在中国浙江舟山军港进行了正式命名授旗仪式,加入中国东海舰队服役,并将作为舰队旗舰,舷号150,时任中国东海舰队政委丁海春为该舰授军旗并颁发命名证书。
2014年9月21日,中国海军第17批护航编队150长春舰、常州舰,在编队指挥员黄新建、政委傅耀泉的率领下,在当地时间9月20日上午8时抵达伊朗阿巴斯港,开始对伊朗伊斯兰共和国进行为期5天的友好访问,这是中国海军舰艇首次访问伊朗。
视频
长春号驱逐舰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中华宙斯盾——“长春”号驱逐舰 ,搜狐,2018-09-21
- ↑ 长春号导弹驱逐舰西太平洋远航3000多海里,中国军网,2015-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