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空導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防空導彈 |
中文名: 防空導彈 類別: 軍事 |
防空導彈是指由地面、艦船或者潛艇發射,攔截空中目標的導彈,西方也稱之為面空導彈。由於大多數空中目標速度高、機動性大,故防空導彈絕大多數為軸對稱布局的有翼導彈;動力裝置多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也可以採用液體火箭發動機、衝壓式空氣噴氣發動機和火箭衝壓發動機;從40年代初德國開始研究到目前經歷近60個春秋,世界上的防空導彈已研製了三代,目前還在發展第四代。據不完全統計,已研製的型號達120餘種,其中裝備部隊90多種,正在研製的有20多種。我國的防空導彈都有遠程防空導彈:紅旗2、紅旗9、S300、FT-2000;中程:紅旗61、KS-1、飛蠓80;近程/肩扛式:紅纓5、前衛1、前衛2、前衛3、飛弩6。[1]
發展歷史
40年代醞釀探索
第一次世界大戰,飛機開始用於偵察、通信和對地攻擊、轟炸,防空作戰從此登上戰爭舞台,許多國家建立了專門的防空指揮機構、對空觀測組織,並相繼組建了戰鬥機、高炮、探照燈、攔阻氣球等防空部隊。
二戰前,有的國家在發展高炮的同時,已把注意力轉向火箭和導彈的研究與試驗,特別是1937年英國研製成功雷達並投入使用,極大地推動了防空武器的發展。同時,英、美對無線電遙控飛機,美、蘇對探空火箭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與試驗。德國在1937年制定了一個極為秘密的計劃,開始研究導彈。據說當時提出了140種不同類型的導彈方案,後來證實比較成熟的就不少於14種。這一切都為導彈的產生提供了技術基礎,並帶動了相關科學技術的發展。 二戰後期,德國為挽回敗局和對付英、美轟炸機群,在使用「復仇武器」V-1和V-2導彈的同時,開展了比高炮打得更高更遠的防空導彈的研究試驗,主要有「龍膽草」、「萊茵女兒」、「蝴蝶」和「瀑布」等型號。雖然它們都進入了研製後期,但未投入使用,納粹德國即告覆滅。這些最初的探索試驗成為後來美、蘇研究防空導彈的基礎。1944年,美國也曾研究「雲雀」和「小兵」兩種防空導彈,用於對付日本的"神風"自殺飛機,但因技術不成熟而失敗。
50年代 破土而出
戰爭中的空襲與防空是一對矛盾。空襲武器的「矛」尖銳了,就促進防空武器的「盾」發展,兩者在鬥爭中發展和提高。二戰後,出現了高空高速轟炸機、偵察機和飛航式導彈,高炮已經打不着了,戰鬥機也飛不了那麼高,因此極需一種新的防空武器。 美、蘇從戰敗的納粹德國獲得了研究設計資料和實物,並俘虜了研究設計人員,從而開始有計劃地研究和試製防空導彈。美國由陸軍和海軍分別負責地空導彈和艦空導彈的發展,而原蘇聯由國家統一負責防空導彈的發展。與此同時,英國也加入研製行列。
經過多年的努力,防空導彈在50年代像雨後春筍般破土而出,登上戰爭舞台,出現了美國的「波馬克」、「奈基」Ⅱ、「黃銅騎士」,原蘇聯的SA-1、SA-2、SA-5,英國的「警犬」等12種防空導彈。
通常把這一時期裝備部隊的防空導彈稱為第一代,其共同特點是多屬中高空、中遠程防空導彈,最大射程在30~100千米之間(「波馬克」為320千米),最大射高30千米;推進系統有液體火箭發動機、固體火箭發動機、衝壓發動機等形式;制導系統採用了無線電指令制導、駕束制導(注1)和半主動雷達尋的制導。它們的共同缺點是導彈笨重(「波馬克」B的發射質量高達7257千克),地面設備龐大(SA-2的地面車輛多達50多輛),機動性差,抗干擾性能差,使用維護複雜。目前這類導彈多數已退出現役。
60~70年代 蓬勃發展
防空導彈的出現無疑對防空體系的組成、防空戰術產生了重要影響。1965年7月,越南從原蘇聯引進了SA- 2、SA-3防空導彈,使美軍飛機在北越的損失大大超過預料。1973年12月,美軍在北越的"地毯"式轟炸中被擊落的32架B-52轟炸機中就有29架是被防空導彈擊落的。 世界上最早的地空導彈,是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研製的「萊茵女兒」、「龍膽草」、「蝴蝶」、「瀑布」、等導彈,但均未投入使用。戰後,美、蘇、英等國在德國技術成果的基礎上,於50年代後研製出第一代實用地空導彈。
1958年10月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地空導彈部隊在華北地區用地空導彈一舉擊落了台灣國民黨空軍的美制RB─58D型高空偵察機。這是世界上首次用地空導彈實戰擊落敵機。
世界上第一種單兵肩射防空導彈是美國的「紅眼睛」式。它於1962年首次發射,1966年裝備部隊。它長僅1.22米,重8.17公斤,一個人扛在肩上即可操作發射。它採用光學瞄準,紅外線跟蹤制導,主要用於對付低空飛行目標。
中國防空導彈
今年九月二十日中國軍方在新疆雙子城武器實驗場成功地試射了一種新型地對空導彈。據稍後【解放軍報】報道,該導彈先後對高空,低空,遠距離,近距離,小型高速和強幹擾等目標進行了多次模擬實戰條件下的嚴格測試。這次試射顯示出這種新型導彈射程遠,速度大,抗干擾能力強等技術特點和各種戰術環境下對目標的不同打法,適應了防空部隊高科技條件下的作戰要求,充分發揮了新型導彈的性能優勢,使新裝備形成了全方位,全空域的戰鬥力,並標誌這中國國土防空作戰能力有了新的提高。一如既往的,導彈的型號和性能參數都沒有透露,但又呼之欲出。 據一位不願曝露姓名的俄羅斯聯邦武器出口集團(RasvooRouzhenie)官員指出,中國自1992年從俄羅斯採購S-300PMU(SA-10b)後已形成戰鬥力並頻頻出現於近年的軍事演習中,更為先進及具備完整彈道導彈防禦能力的S-300V(SA-12),亦已在1995年引進。中國軍方對試用的少量S-300PMU表示滿意,認為俄羅斯整合成熟科技的產品,總體性能表現不亞於『愛國者』導彈,正如Su-27戰鬥機是系統工程上的傑作一樣,所以決定引進生產線自行生產,並擱置原先進行中的紅旗9計劃。
他指出,中國生產的型號是較新式的是S-300PMU1。由於S-300系列導彈和其他俄制武器一樣具有很強的共通性和改良彈性,所以也能通過更換電腦軟件,模組化組件及少量新部件的方式來提升其性能,最終達到1997年8月在莫斯科航空展首次公開亮相的S-300PMU2的水平。中國版的S-300PMU1也就是這次地空導彈試射的主角--紅旗15。不過這次試射用的系統為進口零件組裝,所以官方媒體報導中並沒有出現熟悉的『國產』或『自行研製』等字眼。同時,這位俄國人強烈暗示當天有他們的技術顧問參與。
目前中國陸軍野戰防空部隊和空軍防空兵的導彈部隊,共裝備有9個型號的地空導彈,已經具有覆蓋高,中,低/遠,中,近全空域的能力,而其中又以中低空防禦系統較為先進。 低空/超低空近程地空導彈有四種:
肩射的『紅櫻』(HN-5)/5A/5B;從刺針式導彈改良而成的『前衛』(QW-1),由『霹靂-9』空射導彈演進的『地空』(DK-9),俄制2S6M『通古斯塔』(Tungusta)彈炮合一野戰防空系統上的9M311(SA-19)1。
中低空短程地空導彈有三種:
『紅旗61A』(HQ61A),改良自法國『響尾蛇』(Crotale)的『紅旗-7』,引進俄羅斯的是SA-15(Tor)導彈系統2。
高空遠程地空導彈號有兩種:
『紅旗2』/2J/2B,SA-10和SA-12。『凱山』(KS-1)和另一種叫做『獵鷹』(LY-60)的中長程地空導彈儘管採用了動目標追蹤處理和顯示(MTI)和頻率捷變(FrequencyAgile)等先進技術,而LY-60所採用的微處理器智能模組技術,更使整個系統成為一個有人工干預能力的指令控制系統,它可以同時處理40個目標,跟蹤其中12個,並
攻擊其中3個威脅性最高的目標,具有80年代中的國際水平,但早在1989年試射成功後一直得不到軍方的青睞,顯然軍方希望在」質「的方面能夠有一個大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