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關渡平原
原圖鏈接  

關渡原名甘豆門,因背倚觀音山大屯山,面向淡水河,成為一處地勢險要的港口。為臺灣臺北市北投區的一個地名,正好是淡水河及基隆河的交會口。[1]


目录

歷史沿革及概述

清朝時期關渡屬於芝蘭二堡,日據時代屬七星郡,光復後先是屬於台北縣北投鎮。民國40年改隸於陽明山管理局北投鎮,到民國57年又改隸於台北市北投區。 關渡有個老名字的「甘豆」,是台北盆地兩大河流基隆河淡水河交會的出口,也是早期漢族與原住民由海上進入台北盆地的入口,因此關渡平原成為北部最早被人類開發的地區之一,她卻也是最完整的一塊遺世珍寶。

大約在清朝康雍年間,漢人在關渡從事墾殖已經小有規模。村落的形成時間可能在道咸年間。直到道光4年,居民獻地重建媽祖宮,才真正地表示關渡已有漢人聚居從事農墾。關渡居民大部分是祖籍福建泉州的閩南人,小部分是漳州人。[2]


自然景觀

關渡是台灣最北的大沼澤,又稱洪水平原,是洪水宣洩的緩衝區。河流上游帶來的有機物質,滋養著沼澤區裡的生物,使得關渡濕地猶如一個天然食物的儲藏室,因此也吸引鳥類的駐足,每年秋季總有大批的候鳥從遙遠的北方南下過冬,關渡就成為他們渡海前蓄積能量的加油站。這塊台灣最北的大沼澤,守護著遷徙的候鳥,也守護著台北盆地。[3]。 關渡平原是目前臺北市唯一面積廣大的平原,有著臺北最後一塊大片水稻田,水稻種植面積達數百公頃,一年收成兩次。第一期稻作約在2月中旬至3月中旬插秧並在7月收割,第二期稻作則不再插秧,採「留稻頭」的方式耕作,11月至12月收割[4]

周邊景點

  • 關渡自然公園
  • 關渡宮
  • 淡水紅樹林自然保留區
關渡自然公園 [1]  
關渡宮 [2]
北投圖書館 [3]

參考來源

  1. 關渡碼頭. 交通部觀光局. [2019-12-13] (中文). 
  2. 西河的社會變遷. 關渡解說資料 . [2019-12-13]. 
  3. 于立平 黃康妮. 關渡的滄海桑田.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 2001-07-16 [2019-12-14] (中文). 
  4. 城市田園風光 關渡平原稻浪起伏. 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 . 2018-07-23 [2019-12-14]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