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孔內肌
閉孔內肌 |
閉孔內肌(obturator internus)起自閉孔膜內面及其周圍骨面,肌束向後集中成為肌腱,由坐骨小孔出骨盆轉折向外,止於轉子窩·
閉孔外肌(obturator externus)起自閉孔膜外面及其周圍骨面,經股骨頸的後方,止於轉子間窩·
兩者都屬於下肢肌後群·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閉孔肌
簡介
閉孔內肌是位於小骨盆側壁內面的扁肌。
起自閉孔膜內面及其周圍骨面,肌束向後逐漸集中,由坐骨小孔出小骨盆,沿該孔向外側作直角彎曲,止於轉子窩。
作用
此肌收縮,使大腿外旋。閉孔內肌受骶叢的分支(L~S2)支配。
相關知識
閉孔肌無張力懸吊帶手術治療張力性尿失禁一種新的閉孔肌無張力懸吊帶手術,為張力性尿失禁患者帶來好消息。這些婦女在大笑、咳嗽、打噴嚏、跳躍或跑步時,尿液會不受控制地流出。
懸吊帶手術是將一種特設的人造纖維懸吊帶無張力式地置放在尿道中下方,從而改善尿道下垂的情況。當病人咳嗽或用力時,人造纖維懸吊帶就會起支撐尿道及陰道肌肉的作用,從而防止尿失禁。舊手術的切口在腹部,得穿過恥骨後隙,存有3%的膀胱穿孔的風險,因手術導致流血或損傷的風險也介於3%至10%。新手術的切口則在大腿內側,穿過閉孔肌,避開了恥骨後隙、膀胱及膀胱附近的血管。有了這種新手術,膀胱穿孔的風險將減至零,而流血或損傷的風險也減少到少過1%。新手術所需的手術時間比舊手術短5至10分鐘,而且不必使用膀胱內窺鏡,因此價格也比舊手術便宜。對於那些腹部肥胖、曾動過陰道、膀胱或腹部手術或患有子宮頸癌的病人,新手術較為合適。新舊手術的成功率一樣是近90%,不過由於大腿內側的傷口較快複合,因此病人可以更快康復,下床行走。
隨着越來越多人意識到尿失禁是可以治療的,雖然患者也可以靠進行骨盆運動來增強骨盆肌肉的支撐功能,不過成功率只有6成。要通過骨盆運動來改善或避免尿道下垂,人們必須每天做至少三次骨盆運動,每次至少10回,每回將骨盆肌肉收縮10秒鐘。如果做得少,是不會奏效的。然而,有毅力持續做這類運動的人不多。懷孕、生產、更年期,都會導致骨盤肌肉受損。有5%的婦女會在生產後患有張力性尿失禁。患病率會隨着年齡增長而提高,年紀在50歲以下的,患病風險是11.5%,隨着更年期荷爾蒙失調,50歲以上的婦女有多達35.8%會患有張力性尿失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