閏秒
閏秒是一個科技名詞。
中國漢字的發展成為維繫中華民族歷史發展進步的一條生動鮮明的脈絡[1],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着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2]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字體多樣。
目錄
名詞解釋
閏秒,是指為保持協調世界時接近於世界時時刻,由國際計量局統一規定在年底或年中(也可能在季末)對協調世界時增加或減少1秒的調整。由於地球自轉的不均勻性和長期變慢性(主要由潮汐摩擦引起的),會使世界時(民用時)和原子時之間相差超過到±0.9秒時,就把協調世界時向前撥1秒(負閏秒,最後一分鐘為59秒)或向後撥1秒(正閏秒,最後一分鐘為61秒); 閏秒一般加在公曆年末或公曆六月末。
全球已經進行了27次閏秒,均為正閏秒。最近一次閏秒在北京時間2017年1月1日7時59分59秒(時鐘顯示07:59:60)出現。這也是本世紀的第五次閏秒。
2022年11月18日,科學家和政府代表在法國舉行的一次會議上投票決定將在2035年取消閏秒。
1972年,國際計量大會決定,當「世界時」與「原子時」 之間時刻相差超過0.9秒時,就在「協調世界時」上加上或減去1秒,以儘量接近「世界時」,這就是閏秒。
2022年11月,在法國巴黎閉幕的第27屆國際計量大會上,與會代表通過一項決議,決定最遲不晚於2035年不再引入閏秒。
2022年11月18日,負責協調世界時的國際計量局(BIPM)表示,科學家和政府代表在法國舉行的一次會議上投票決定到2035年取消閏秒。根據決議,閏秒將暫時繼續正常添加。但到2035年,世界時和國際原子時之間的差異將被允許增長到大於一秒的值。各方代表將舉行談判以在2035年之前確定這個值及其處理方式。
閏秒方法
時間的單位長度嚴格不變,一秒鐘是原子幾十億次振動的時間,但同時要求原子鐘所指示的時間與平時人們使用的時間基本同步,兩者之差不得超過±0.9秒。若地球自轉變慢,原子時誤差將超過0.9秒時,便人為地加進1秒去,反之則要扣去1秒鐘。國際上規定,這種閏秒由國際時間局根據實際情況來隨時處理,但加減必須在特定的時刻進行:12月31日或6月30日最後一分鐘的最後一秒之後。
成因原理
科學上有兩種時間計量系統:基於地球自轉的天文測量而得出的「世界時」和以原子振盪周期確定的「原子時」。「世界時」由於地球自轉的不穩定(由地球物質分布不均勻和其它星球的攝動力等引起的)會帶來時間的差異,「原子時」(一種較恆定的時制,由原子鐘得出)則是相對恆定不變的。這兩種時間尺度速率上的差異,一般來說一至二年會差大約1秒時間。
1971年國際計量大會通過決議:使用「協調世界時」來計量時間。當「協調世界時」和「世界時」之差超過0.9秒時,國際地球自轉服務組織(IERS)就負責對「協調世界時」撥快或撥慢1秒,這就是閏秒。
參考文獻
- ↑ 字母文字的演變脈絡:世界所有國家的字母文字都是同出一源,搜狐,2020-09-11
- ↑ 字體的演變:篆書,搜狐,20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