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聞喜縣古稱桐鄉,秦時更名為左邑縣,漢武帝劉徹在此欣聞平南越大捷而賜名 「聞喜」,隸屬於山西省運城市。聞喜位於山西省西南部,運城盆地與臨汾盆地的交界處。

聞喜縣歷史悠久,自改左邑桐鄉為聞喜至今,已有2100餘年歷史,名人輩出,古蹟頗多。魏晉有地圖之父裴秀,唐有中興賢相裴度,宋有抗金名相趙鼎,清有「戊戌六君子」之一楊深秀;境內存有唐玄宗所書御碑和韓愈撰文,以及祁雋藻書寫的「平淮西碑」。

2018年9月7日,山西省政府正式批准聞喜縣退出「省定貧困縣」並向社會公告。

2019年3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目錄

行政區劃

至2014年,聞喜縣轄7個鎮、6個鄉:桐城鎮、郭家莊鎮、凹底鎮、薛店鎮、東鎮鎮、禮元鎮、河底鎮、神柏鄉、陽隅鄉、候村鄉、裴社鄉、後宮鄉、石門鄉,縣政府駐桐城鎮。

位置境域

聞喜縣位於山西省西南部,運城市北端,運城盆地與臨汾盆地的交界處。地理坐標為東經110°59′33″~111°37′29″、北緯35°9′38″~35°34′11″之間。東與絳縣、垣曲相接;北同侯馬新絳相連;西與稷山、萬榮、鹽湖區接壤;南與夏縣毗鄰。轄區東西長57.55公里,南北寬45.3公里,國土總面積為1167.11平方公里。距省城太原市369公里,距北京市848公里。

旅遊資源

  • 中華宰相村:裴氏家族的發祥地,位於聞喜縣裴柏村,南同蒲鐵路,大運高速公路和太風二級公路沿村而過,地處山西「根祖文化」和「文明溯源游」的中心區域。裴氏家族公候一門冠裳不絕,正史立傳者六百餘人,名垂後世者不下千人,有「天下無二裴」、「天下裴氏出裴柏」等說法[1]。裴氏家族肇自商周,興起於兩漢魏晉南北朝,鼎盛於隋唐,衰微於宋、金、元、明、清,綿延共三千餘年。  
  • 湯王山:位於中條山麓的石門鄉境內,海拔1752米,古名條山、景山。夏末桀帝無道,民不聊生,人們紛紛投奔成湯,成湯遂紮寨此山,歷經七年的休養生息,操練兵馬,於公元前1711年,由此發兵出征伐桀,滅夏建商,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後人為紀念這位明君,便在當年成湯營寨觀星台上始建廟於祭祀,改景山為湯王山。湯王山是商湯文化、晉郭璞勘輿文化的發祥地,屬省級自然森林保護區,文物古蹟眾多。位於主峰的湯王廟,始建於商周,經唐、明、清歷代重修擴建,殿堂建築全為山石精砌而成,古樸堅實別致,雖經千百年風雨蒼桑,依然屹立於懸崖峭壁之上,湯王山以其獨有的商湯文化古蹟聞名於世。
  • 聞喜文廟:又名學宮,亦稱宣聖廟,是為奉祀春秋時期大教育家孔子而專設的廟宇,位於聞喜縣城東北角。重建於宋咸平四年,元大德七年因地震傾壞。明弘治四年重建,占地面積38畝,是山西省最大的文廟。建築坐北向南,中軸線自南而北依次為大成門、泮池、戟門、大成殿。右側有傳道齋、授業齋。大成門前有五龍影壁,影壁後有硯池。大成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斗拱為五踩雙昂,琉璃歇山頂。廟內存有明代孔子線刻像及宋、元、明清碑四十餘通,均保存完好。聞喜文廟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董澤湖:的故鄉在聞喜縣境內的董澤湖,是《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記載董父豢龍的地方。董澤湖有董父廟遺址、過仙橋舊跡、並蒂蓮石碑等景觀,是一個以龍文化為主題集自然、歷史、人文、為一體的生態景區。

名優特產

聞喜縣特產有「聞喜煮餅」、白蓮藕柿子遠志、白楸、北垣饃[2]、北垣蘋果等。北垣柿餅,肉質如棗,汁豐味甜;北垣饃,做工精細,色澤如雪;蔥花餅,配料講究,香酥可口,被譽為山西三大名吃之一;董澤白蓮,清脆爽口,質細孔多,故晉南有「聞喜蓮菜-眼兒多」之諺語,用來暗指聞喜人聰明;峪口紫皮蒜,質優個大,味濃辛辣;涑川茼蒿,莖肥葉細,養營豐富;焦山礦泉水,以微量元素含量高、口感良好而聞名遠近。

視頻

聞喜 相關視頻

聞喜縣宣傳片
聞喜煮餅傳承百年文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