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槐
闽槐 |
闽槐(学名:Sophora franchetiana),为双子叶植物纲、蝶形花科、苦参属的植物。分布于日本以及中国大陆的福建、广东、湖南、浙江等地,生长于海拔1,000米的地区,常生于山谷溪边灌木林中,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槐(原始种),乔木,高达25米;树皮灰褐色,具纵裂纹。当年生枝绿色,无毛。羽状复叶长达25厘米;叶轴初被疏柔毛,旋即脱净;叶柄基部膨大,包裹着芽;托叶形状多变,有时呈卵形,叶状,有时线形或钻状,早落;小叶4-7对,对生或近互生,纸质,卵状披针形或卵状长圆形,长2.5-6厘米,宽1.5-3厘米,先端渐尖,具小尖头,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稍偏斜,下面灰白色,初被疏短柔毛,旋变无毛;小托叶2枚,钻状。圆锥花序顶生,常呈金字塔形,长达30厘米;花梗比花萼短;小苞片2枚,形似小托叶;花萼浅钟状,长约4毫米,萼齿5,近等大,圆形或钝三角形,被灰白色短柔毛,萼管近无毛;花冠白色或淡黄色,旗瓣近圆形,长和宽约11毫米,具短柄,有紫色脉纹,先端微缺,基部浅心形,翼瓣卵状长圆形,长10毫米,宽4毫米,先端浑圆,基部斜戟形,无皱褶,龙骨瓣阔卵状长圆形,与翼瓣等长,宽达6毫米;雄蕊近分离,宿存;子房近无毛。荚果串珠状,长2.5-5厘米或稍长,径约10毫米,种子间缢缩不明显,种子排列较紧密,具肉质果皮,成熟后不开裂,具种子1-6粒;种子卵球形,淡黄绿色,干后黑褐色。花期6-7 月,果期8-10月。
目录
基本内容
形态特征
灌木或小乔木,高1-3米。小枝、叶轴、叶柄、花序和花萼密被锈色绒毛。羽状复叶长10-15厘米;叶柄长1-2厘米;托叶钻状,长约4毫米;小叶5-7对,互生,厚纸质,椭圆状长圆形或卵状长圆形,长3-4厘米,宽1.5-2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渐狭,边缘内卷,上面无毛,亮绿色,下面被锈色贴伏绒毛,中脉上面微凹,下面明显隆起,侧脉上面不显。总状花序顶生,长约6厘米;总花梗长2厘米;花萼长2-3毫米,宽4-5毫米,萼齿5,三角形,等大;花冠白色,花瓣近等长,旗瓣倒卵状长圆形或近圆形,长约10毫米,宽约6毫米,先端微缺或呈倒浅心形,基部具细柄,柄长占四分之一,翼瓣长圆形,瓣片长约7毫米,宽约3.5毫米,几无耳,柄纤细,内弯,龙骨瓣近半月形,先端钝圆,瓣片长6毫米,宽4毫米,柄长约3毫米;雄蕊10,分离或基部稍连合;子房疏被棕色或锈色柔毛,胚珠4粒,柱头点状。荚果圆柱形,长4-6厘米,被棕褐色柔毛,先端具纤细的喙,通常只含1粒种子,稀见2-3粒,如含2粒种子,则种子间明显缢缩成串珠状;种子卵球形,长约8毫米,黄色,具光滑。花果期4-9。
分布范围
产于中国浙江、福建、湖南、广东(北部)。日本也有分布。
生长环境
生长于山谷溪边灌木林中,海拔1000米以下。模式标本采自福建福州附近。[1]